最近,《穿普拉達的女王2》開拍,成為2026年最受期待的電影之一。42歲的安妮·海瑟薇回歸,出現在路透的紐約街頭,引發著全民關注——
“是全球審美降級了嗎?和第一部也差太遠了?!?/p>
“看完這個,《欲望都市》的續集都看順眼了?!?/p>
“不像《穿普拉達的女王》,更像《穿ZARA的女王》。”
這些評論在社交媒體上迅速蔓延,特別是當2025年的照片與2005年的舊照擺在一起,對比顯得更加直觀。第一部的精致造型開啟了無數人心中的時尚啟蒙,而如今的安迪,用熱評的話來講,“怎么看都像是經濟不景氣下的縮影?!?/p>
《穿普拉達的女王1》,拍攝時間約為2005年。
《穿普拉達的女王2》,2025
于是,我們開始反思:這真的是審美的“降級”嗎,還是背后潛藏著更深層的社會反思?
事實上,安迪的服裝風格是有變化的前提的。
在第一部,講述的是新聞系的女生安迪誤打誤撞地得到了許多女生夢寐以求的工作——在紐約最著名的雜志《Runway》擔任主編助理。于是,她從一個不會拼寫奢侈品牌的女孩,逐漸蛻變成一個真正的時裝編輯。
她經歷了從璀璨的《Runway》時裝編輯,到最后離職出走,再經由米蘭達的推薦,成為紀實的《Mirror》新聞記者,安迪的穿搭變化似乎與她身份的轉變息息相關,而早在第一部的結尾,安迪就已經用更加舒適的紀實編輯的穿搭,對“曾經精致的自己”進行告別——畢竟職業身份和個人經歷的改變,都會影響她的外在表達。
《穿普拉達的女王1》,影片最后安迪的造型已經從“精致”變得“率性”
不過路透里,安迪又拎起了《Runway》的衣服防塵袋,至于她是否會回到《Runway》,與Miranda在第二部產生更多交集,倒挺讓人期待。
第二部的劇情介紹里,也提到《Runway》雜志財務狀況受影響,米蘭達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相對的,造型上也開始“收斂”。
《穿普拉達的女王1和2》,2005年和2025年
傳奇設計師Patricia Field作為《穿普拉達的女王》第一部的服裝造型師(她同時也是在《欲望都市》系列、《艾米麗在巴黎》系列的部分季別擔任總體服裝造型),關于其是否為《穿普拉達的女王2》的服裝造型師,目前還沒有更多的消息揭露。
但即便是傳奇如Patricia Field,也有過造型的翻車時刻——在當時,艾米麗初登場之時,就被批評為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粗劣的、“豪”氣外露的法式風格,她的造型是如此地被法國人所鄙夷。
Patricia Field為《艾米麗在巴黎1》做的造型
實際上——出場華麗的她展示的是一種資本主義繁榮下的消費主義幻想——這一形象與當前經濟疲軟的環境格格不入(不僅僅是法國)。
是的,時代早就變了。當時代的繁榮與經濟的現實對比時,這種華麗的形象不再能與當下的社會背景對接,而更容易被看作浮夸和不合時宜。時尚的背后已不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身份象征,它理應更貼近于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這也是為什么近幾年絕大多數時尚啟蒙片的后續IP,都打破了我們本來對其該有的完美濾鏡——當《緋聞女孩》的翻拍以一種極度政治正確的風格進行展示,當《欲望都市》的續集里主角依舊按照90年代末的古舊作派模式去戀愛、去生活,人們也開始逐漸失去了興趣。
在這種看似“審美降級”的討論背后,更掩蓋了背后更深層的文化焦慮。
想想那些早期的時尚劇集——《欲望都市》的Carrie、《緋聞女孩》的Serena和Blair,她們身上所展現的那些設計感十足的服飾、獨特的個性表達,不僅僅是時尚的體現,更代表了一種經濟繁榮下的文化標簽。
Patricia Field為《欲望都市》做的造型
但近年來的經濟下滑和不確定性,使得人們對此前固有的享受型的消費形式產生了更多的疑慮,轉而投身更加“舒適”、更加“簡約”的生活方式。
在《欲望都市》續集《就這樣…》中,無論是著裝或是情感,Carrie仍然在維持著第一部的風格,二十多年如一日。但早已成長的我們,對個人風格也有著自己的堅持,對Carrie所倡導的感情觀和友情觀,不知何時起,也已經起了質疑。
換句話說,作為一代時尚象征的Carrie,她的行為方式已經不再符合如今觀眾的消費觀念和審美需求——
從90年代末的“精致”變成如今的“實穿”,從那時候時尚圈的“異想天開”到當下的“腳踏實地”,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社會對經濟不確定性、社會焦慮甚至階層流動困境的回應。生活,并不如同劇集那樣簡單而確定,我們似乎也越來越無法從這些人物和造型中找到一種貼近當下的生活質感。
Carrie可以讓鞋子和衣服塞滿自己的家,因為她曾經說過——“需要把錢放在自己能看到的地方,掛在衣櫥里?!?/p>
Patricia Field為《欲望都市》做的造型
有趣的是,VOGUE曾經采訪過這位《穿普拉達的女王》、《欲望都市》系列、《艾米麗在巴黎》系列的服裝造型師Patricia Field,問她,你也會像Carrie一樣嗎?
Patricia Field笑著說,我只會購買地產,它永遠都會在那里。
或許,曾經的奢華服裝不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經濟衰退和社會焦慮催生出一種新的消費主義哲學,沉穩且長久的投資更重要。
看懂了嗎?說是審美降級,實際上是人們失去了經濟的掌控感。
那么,究竟是審美上的“降級”,還是社會結構、經濟形態以及文化認同的趨勢所然?
這讓我們想到最近流行的一個話題——經濟上行期的美,在那個時候,人們的穿搭充滿想象、當然那時候的風格也更年輕,更加熱烈且奔放。
《穿普拉達的女王1》,2005
在經濟繁榮的年代,它充滿了戲劇性與浪漫,你可以勇往直前,展示奢華,展示不拘一格的個性。
而如今談到這個詞,它本質上是一種懷念感,所謂的經濟上行期的美,實際上更多的是我們對過去那個高消費時代的一種懷舊,和對經濟不確定性的一種本能回應。它被你的記憶潤色,最后成為符合你預期的完美想象。
《穿普拉達的女王2》,2025
所以,審美真的降級了嗎?也許只是時代在前行留下來的一些剪影。當我們懷念經濟上行的Y2K年代,懷念那繽紛無比的色彩,但最后,我們可能在明天上班的時候,再次選擇黑白灰。
但,正是因為當下的現實環境,我們才更渴望在影視劇里看到那個五彩斑斕、令人憧憬的時裝世界——它華美、精致,充滿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猶如造夢。
就目前來看,《穿普拉達的女王2》,顯然沒做到。
編輯:Tristan
設計:Bin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