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馬新輝 通訊員師佳佳 孫誠
近日,一種名為“基孔肯雅熱”的蚊媒傳染病引發(fā)公眾關注。隨著夏季氣溫升高、降雨增多,蚊媒活動日益活躍,鄭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需警惕蚊媒傳染病傳播風險,尤其是由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傳播的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癥狀類似登革熱,關節(jié)疼痛更明顯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通過伊蚊叮咬傳播的傳染病,各年齡段人群均易感。目前,全球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報告本地傳播,主要集中在美洲、亞洲和非洲。我國周邊東南亞地區(qū)疫情持續(xù)活躍,而鄭州作為交通樞紐城市,人員流動頻繁,輸入風險較高。
鄭州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癥狀為突發(fā)高熱、皮疹和關節(jié)痛,與登革熱類似,但其發(fā)熱期較短,關節(jié)疼痛更為劇烈且持續(xù)時間更長。
傳播媒介:白紋伊蚊活躍,5-10月高發(fā)
鄭州市的主要傳播媒介為白紋伊蚊,活動期為每年5月至10月。這種蚊子俗稱“花蚊子”,體色深褐,帶有白斑,喜在小型積水中孳生,如花盆、輪胎、樹洞、廢棄容器等。成蚊白天活動頻繁,尤其在日出后和日落前兩小時攻擊力最強,既可戶外叮咬,也會侵入室內。
科學防控:清積水、防叮咬是關鍵
鄭州市疾控中心建議市民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感染風險:
清除蚊蟲孳生地,及時清理房前屋后的小型積水容器,如花盆、水桶、飲料瓶等;室內水生植物每周換水并清洗容器,避免底盤積水;定期檢查空調、飲水機托盤等易積水處。;做好個人防護居家安裝紗門紗窗,睡眠時使用蚊帳;成蚊密度高時,可合理使用蚊香、電蚊拍或殺蟲劑;外出盡量避開蚊蟲活躍時段,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驅蚊劑。
特別提醒:出境旅行需警惕
計劃前往東南亞、非洲等流行地區(qū)的市民,出行前應查詢當?shù)匾咔椋瑐浜抿屛糜闷贰w國后14天內如出現(xiàn)發(fā)熱、關節(jié)痛等癥狀,應立即就醫(yī)并告知旅行史。
鄭州市疾控中心強調,防蚊滅蚊是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根本措施,呼吁市民共同參與,營造無蚊環(huán)境,保障健康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