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深化醫保改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藥品價格直接影響群眾的看病費用。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施子海介紹,目前除了麻醉和第一類精神藥品執行政府指導價以外,其他藥品都是由企業自主定價,通過市場競爭形成。
2018年以來,國家層面已經開展了10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覆蓋了435種藥品;地方也相繼開展了省級和省際聯盟集采,形成了協同補充的工作格局。實踐證明,集采是治理價格虛高的有效途徑,推動了行業秩序逐步規范,降低了群眾用藥負擔,促進群眾用藥質量和可及性的整體提升。
近期,第11批集采工作已經啟動。施子海表示,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的優化集采措施,國家醫保局堅持“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的原則,研究優化了具體的采購規則。
在報量方面,醫藥機構可以通過選擇報具體品牌的量,把自己認可、想用的品牌報上來。
在中選規則方面,優化了價差計算的“錨點”,不再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為參考,同時報價最低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并承諾不低于成本報價。
在質量保證方面,要求投標藥品的生產線兩年內不存在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情形,藥監部門對集采中選企業檢查和產品抽檢兩個“全覆蓋”。
一些企業濫用自主定價權,通過醫療回扣、帶金銷售、壟斷控銷等手段干擾市場秩序。導致藥品耗材價格被層層加碼、價格虛高,人民群眾意見較大。
施子海表示,國家醫保局建立了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制度,由省級醫藥集中采購部門根據法院判決或者行政處置對企業開展信用評級、分級處置,打擊不正當競爭。
截至2024年底,各省份評定失信企業735家,受到失信評價的企業,其藥品的掛網資格、集中采購資格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各級醫療機構在采購時也會得到該企業失信提示。多數失信企業能夠正視自身問題,主動修復信用。
信用評價的實施,正在逐漸重塑醫藥企業開拓市場的路徑,從過去的“標高價、招代理、高返點、高銷量”轉向規范化管理、以質量取勝。
編輯:劉義霞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此內容整理自““政知見”公眾號、新華財經”,如有侵犯,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