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上海,熱浪滾滾。當大多數市民“躲”進空調房避暑時,一群身著各色制服的女騎手依然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為這座城市最堅韌的“擺渡人”。
為了給女騎手們傳遞一份來自社區的溫暖關懷,近日,楊浦區長海路街道婦聯聯合驛路芳華女騎手婦聯等多方力量,開展了一場名為“驛路芳華聚鄰里 暖‘新’巧手共消暑”的主題活動,通過開設女騎手休息驛站、開展結對互動等舉措,為這些烈日下的“她”力量筑起了一片清涼港灣。
01
從“陌生人”到“自家人”的溫情轉變
7月17日“騎士節”這天,長海路街道教師公寓婦女之家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首批前來“認門”的女騎手代表。在居民區婦聯主席的引導下,她們走進居委會“認門”,參觀婦女之家功能區域,也看到了暖“新”角配備的防暑物資。熱心居民熬制的消暑綠豆湯已盛在碗里,大家圍坐在一起動手制作防暑花露水,居委干部、小區保安和志愿者主動上前打招呼“刷臉”,陌生感在歡聲笑語中漸漸消散。
不止如此,在不少女騎手休息驛站,手工活動成為了拉近距離的橋梁。7月21日,在蘭新居委會婦女之家,手工老師為大家發放了手工蒲扇制作包,帶著大家一起做手工。歡聲笑語間,女騎手們對這座“女性友好”的活動空間也逐漸熟悉起來。
綠瓦體育書店“家+書屋”的活動則多了幾分書香氣息。女騎手們在書店主理人的帶領下,逛逛書店,歇腳聊天,書店準備的清涼飲品驅散了暑氣,而精心挑選的女性關懷書籍,讓她們在忙碌間隙獲得精神慰藉。
“感覺到很溫暖,這里的工作人員很熱情。”騎手鄧小偉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她一樣,多位來自周邊站點的騎手姐妹也經歷了從“羞于進門”到“被主動領進門”,從“匆匆過客”到坐下拉家常的“自家人”的轉變,一條無形的情感紐帶在社區與騎手間悄然系緊。
這種轉變并非偶然。針對女騎手日常走街串巷、與社區接觸密切的特點,活動特別設計了“結對認家”環節。街道婦聯主席告訴記者:“女騎手們非常辛苦,我們希望能讓她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心事,希望這里能夠成為她們傾訴、歇息的溫馨空間。”
02
為烈日下的“她”搭建社區港灣
記者了解到,長海路街道充分整合網格街區資源,構建多格合一治理體系,在居民區及園區婦女之家、綠瓦體育書店“家+書屋”等場所,專門設置了女騎手休息驛站。
目前,此類驛站已掛牌10家,其中8家位于居民區內,有1家位于綠瓦體育書店,1家位于楊浦科技產業園。這些驛站不僅面向女騎手,還對所有新就業群體和戶外工作者開放,提供休息飲水、防暑應急物資和充電服務,并延長開放時間至每晚8點,成為高溫天里的清涼港灣。
驛站內的細節設計尤為暖心,內部不僅配備飲用水、綠豆湯、冷飲和清涼用品等防暑物資,也有充電器、應急藥品、衛生巾等應急用品。蘭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孫潔介紹:“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進社區的活動,讓女騎手們認識驛站,了解驛站,之后多多走進驛站,真正把驛站用起來。”
03
從“一日清涼”到“四季恒溫”的服務升級
為了讓關懷持續化,長海路街道婦聯建立了“驛路芳華女騎手”微信群,搭建起常態化溝通平臺。群里不僅推送了長海路街道56個納涼點信息、新就業群體子女暑期活動招募等實用信息,更成為收集騎手需求與困難的“直通車”。
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讓“結對認家”從一次活動延伸為長效服務,讓夏日清涼真正融入女騎手的日常奔波,實現“一日清涼”向“四季恒溫”的轉變。這里,正在成為她們奔波路上可依靠、可傾訴的“家”。
“每天風里來雨里去,一直在路上。現在社區為我們提供了休息點,我覺得很溫暖。”美團外賣江灣站點的女騎手王曦坦言,“就像沙漠里的綠洲,酷暑的時候我可以在這邊消暑,寒冷的時候也可以在這里取暖。對這座城市又多了一點歸屬感。”
從騎車穿行的“匆匆過客”,到坐下拉家常的“自家人”,長海路街道的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為女騎手提供了實實在在的服務,更在城市社區與新就業群體之間架起了一座溫暖的橋梁。
街道婦聯表示,后續將以此次活動為起點,持續優化對新就業女性群體的服務,讓每一位穿梭在街頭的女騎手都能在社區找到歸屬感。
文字丨湯順佳 韓佳珉(實習)
圖片丨湯順佳 韓佳珉(實習)
編輯丨文茜婷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