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穿過梧桐樹葉,灑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玻璃幕墻上。老人們在書畫室鋪開宣紙,孩子們在四點半課堂朗讀課文,年輕人圍著政策咨詢臺了解社保新政……這充滿煙火氣的場景,正是黨群服務中心作為民生保障溫暖樂園的生動寫照。從城市社區到鄉村院落,遍布全國的黨群服務中心如同一個個溫暖的支點,撐起了民生保障的大網絡,讓惠民服務觸手可及,讓群眾獲得感如春風拂面。
空間重構:從“辦公場所”到“生活港灣”
黨群服務中心的溫暖,首先體現在空間功能的人性化重構。過去一些基層服務場所往往“門難進、臉難看”,如今的黨群服務中心卻主動拆掉“隔心墻”,變“行政化辦公”為“生活化服務”。一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辦事窗口與咖啡角相鄰,議事廳旁就是親子活動室,群眾辦事之余能隨時坐下來喝杯熱水、讀份報紙;有的鄉村黨群服務中心,農耕技術培訓室與電商直播間共用一個空間,老鄉們白天學種果樹,晚上就能試著直播賣蘋果。這種“辦公+服務+活動”的復合空間設計,讓黨群服務中心不再是冰冷的機構,而成為群眾愿意常來、能辦實事的“第二個家”。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空間的功能設置始終跟著群眾需求走。老齡化嚴重的社區,就增設日間照料室、康復理療區;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片區,就開設技能培訓班、法律咨詢站;寒暑假期間,“四點半課堂”“托管服務”自動升級擴容。居民對“家門口的托育”需求強烈,改造出符合標準的托育點,解決了雙職工家庭的帶娃難題。這種“群眾點單、中心接單”的動態調整機制,讓每一寸空間都充滿民生溫度。
服務下沉:從“最后一公里”到“零距離”
民生保障的關鍵,在于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黨群服務中心恰恰成為這“最后一公里”的“終點站”,將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志愿服務等資源打包送到群眾身邊。黨群服務中心與政務服務網深度對接,社保繳納、醫保報銷、公積金查詢等200多項高頻服務實現“家門口辦理”,老人不用再跑政務大廳,年輕人足不出社區就能搞定業務;還有的黨群服務中心聯合人社部門設立“就業驛站”,每周舉辦招聘會,還針對新業態從業者提供靈活就業社保登記、勞動維權等“一站式服務”,幫助多名務工人員找到工作。
服務的溫度更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精準關照上。針對殘疾人、孤寡老人等行動不便的群體,黨群服務中心推出“代辦幫辦”服務,由黨員志愿者上門取件、送件;對于農村留守婦女,不少黨群服務中心開設手工編織、家政服務等培訓班,既照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配備雙語志愿者,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解政策、提供服務。這種“人對人、面對面、心貼心”的服務,讓民生保障既有廣度更有精度。
情感聯結:從“服務群眾”到“凝聚群眾”
黨群服務中心的深層價值,在于它不僅是服務的提供者,更是情感的聯結者,通過組織各類活動讓群眾在參與中增強歸屬感。許多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定期舉辦“鄰里節”,居民們自帶拿手菜圍坐分享,在歡聲笑語中化解鄰里隔閡; 有的鄉村黨群服務中心成為非遺傳承基地,老人在這里教年輕人制作手工藝品,民族文化在代代相傳中凝聚起鄉愁;有的黨群服務中心開設“議事茶館”,居民們泡上一壺茶就能討論社區事務,從停車位規劃到垃圾分類,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
這種情感聯結在突發事件中更顯力量。疫情防控期間,無數黨群服務中心變身“物資中轉站”“應急服務點”,黨員志愿者在這里為隔離居民送菜送藥,社區醫生在這里設立臨時診療臺;暴雨洪澇災害中,黨群服務中心成為臨時安置點,提供食宿保障、心理疏導,讓受災群眾感受到“家”的溫暖。正是這種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群眾心中最可靠的“主心骨”。
從城市到鄉村,從日常服務到應急保障,黨群服務中心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民生實踐,詮釋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像一顆種子,在基層土壤中扎根生長,結出的是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果實;它更像一座橋梁,一頭連著黨的溫暖關懷,一頭系著群眾的所思所盼,讓民生保障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當越來越多的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群眾口中的“溫暖樂園”,黨心民心就會貼得更近,社會發展就會更有溫度、更有力量。(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