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焦作日報
2025年7月24日《焦作日報》A02版
“心動懷川”福自來
——看焦作景城深融如何激揚“多巴胺”
把中心城區打造成為現代城市文化旅游核心區。以文旅支撐中心城區建高地、起高峰,構建城市文旅產品體系,放大文旅引流效應,形成文化引客、旅游迎客、產業留客的生態閉環,打造人、產、城融合發展的“焦作樣板”。
南水北調第一樓。
山水相伴,景城相依,栩栩如生的文旅巨畫激揚四方游客的“多巴胺”。
在哪里讀懂焦作?
在景區也在城區,在山水間也在古巷里,在舒適的旅館也在夜晚的城市露臺,在購物中心也在一個個特色文旅市集……那里,焦作的另一面很精彩,活色生香,煙火氣滿滿。
“把中心城區打造成為現代城市文化旅游核心區。以文旅支撐中心城區建高地、起高峰,構建城市文旅產品體系,放大文旅引流效應,形成文化引客、旅游迎客、產業留客的生態閉環,打造人、產、城融合發展的‘焦作樣板’。”在2024年8月舉辦的全市旅游發展大會上,焦作擘畫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景城深融發展邁向新階段。
“串珠成鏈”打通景與城
景與城如何融?
2023年年初,焦作“十個一百”文旅促消費活動啟動。這是基于焦作深厚文旅資源、建立在景城深融發展思維上的一套組合拳。近三年來,其已成品牌文旅活動。
百家非遺美食、百場文博場館、百家民宿體驗、百堂研學課程、百場文化活動、百個文旅市集、百件焦作禮物、百場非遺項目展、百場文藝演出、百場主題直播,焦作文旅深挖地方特色資源,多產業串珠成鏈,將人、景、城融為一體,打造深度“焦作游”。
品牌活動牽線,景與城“攜手”引客,焦作“假日經濟”的算盤越打越明白。
每逢重要假日,焦作文旅會重磅發布“十大精品旅游線路”“十大文旅消費集聚區”“十佳旅游名景”“十大文旅市集”“十大公共文化旅游空間”“十佳研學基地”等文旅場所,內容涵蓋城區、景區、鄉村、太極拳、研學、非遺等多個爆款打卡點。
在溫縣陳家溝太極十三式雕塑廣場,著名太極拳師陳炳在指導外籍學員習練太極拳。
除此之外,焦作還玩起了“票根經濟”,讓“小交通”帶著游客大循環。
今年“五一”假期,焦作創新“票根經濟”消費模式,聯合市商務局推出景區與住宿餐飲等商企聯動優惠活動,共吸引180余家重點景區、住宿及餐飲經營商戶參加,提升中心城區熱度。同時,焦作免費開通了從焦作火車站南廣場至云臺山、神農山、陳家溝、嘉應觀景區4條雙向旅游直通車,“五一”期間累計開行204班次,服務游客1.37萬人次。
云臺山親子戲水節。
焦作,原來是這樣的焦作。
今年1月至6月份,焦作共接待游客4588.0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01%和5.65%,文旅市場持續火熱。
游客們紛紛點評:“焦作讓人心動,心動的不止是好看的山水,還有人、美食、非遺,以及街頭巷尾滿滿的煙火氣。”
“網紅項目”引客入城
沉浸式感受不一樣的焦作!這是景城深融的初衷。
游客進城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呢?近年來,我市“網紅項目”頻現,激發了城區文旅活力。
今年1月5日,全省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建設項目、焦作市重點文旅項目——陶三文化藝術園開園,首批游客入園。
陶三文化藝術園夜景。
生產陶瓷的大型球磨機旁,飄著非遺美食的香味;絞胎瓷、天目瓷博物館里,焦作深厚的陶瓷文化令人驚嘆……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當老陶瓷廠變身一個巨大的文化藝術空間,游客們認識了“陶圣”寧封子的故鄉,感受到了“焦作工業里的鄉愁”。
都市·麥田里項目。
接著,今年4月15日,焦作中心城區首個農業主題公園——都市·麥田里正式亮相,游客暢游在近2000畝的農業主題公園,在麥田邊、油菜地、觀景平臺上,打卡6米高的稻草人、12米高的巨型收音機、“Hi麥田”等農耕符號,沉浸式體驗“中國優質小麥之都”焦作的麥浪生活美學。
恩州驛古街。
此時,恩州驛古街人潮涌動。作為焦作城區首個沉浸式歷史文化街區,其歷史可追溯至夏代。殷商時,鯀鎮作為官道更名恩州驛。武王伐紂路經此地,居民簞食壺漿相迎,武王賜名承恩鎮,直到解放初期改名恩村。作為交通要道,恩州自古商賈云集,曾有“九門十八廟”盛景。如今,這里是省級旅游休閑街區、焦作人新型生活方式的微度假體驗地。
來焦作,怎能不逛逛南水北調天河公園、大沙河生態公園?
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
焦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南水北調天河公園景觀貫穿主城區,全長約10公里。一步一景,游客們在這里能深刻地感受到焦作群眾為國家舍小家的城市精神。
大沙河公園鮮花綻放,滿目的花朵清香四溢,游客暢游在花海中流連忘返。
在大沙河生態公園景區,昔日的洪澇河、臭水溝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華美蝶變,其集生態體驗、健康養生、休閑娛樂、運動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開放式帶狀生態公園,彰顯“品質焦作”的魅力。
Citywalk!
爆款項目接連上線,景城融合走深走實,游客的松弛感瞬間拉滿,一座城的魅力真正得以凸顯。
城區將嬗變開放式景區
可以說,景城深融的過程是焦作全域提升文旅品質的過程。
如何讓游客對焦作更心動?一場城市旅游提升行動正在進行,焦作城區正在被打造成最大的開放式景區。
根據2024年8月出臺的《關于促進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實施意見》,焦作將打造“五座城”。
焦作不夜之城。依托南水北調天河公園兩側土地資源,以懷川文化為底色,將傳統與現代、商業與文化相融,聚焦創新夜游、夜演、夜宴、夜宿、夜娛、夜展、夜購、夜讀“八夜”場景和業態,謀劃建設更加成熟、更加精致、盈利能力突出的升級版“焦作不夜城”,打造城市文旅消費體驗新地標。按照規劃,到2027年,焦作各城區將分別開發1個以上夜游產品,培育1家以上文化主題酒店、2家以上4星級飯店,引進2家以上知名連鎖酒店,創建1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大眾音樂之城。大力發展演唱會經濟,發揮焦作市太極體育中心場館優勢,舉辦明星演唱會、音樂節等音樂節會活動,打開城市“流量入口”。面向Z世代消費主力軍,依托大沙河公園,謀劃建設大沙河文旅綜合體,吸引和培育音樂節、電音節、動漫節等各類音樂演藝節會,構建青年友好型城市樂園。
焦作百年礦業公園。
文化創意之城。用創意激活城市空間,加快百年礦業遺址公園、陶瓷工業文化創意園、西大井1919文旅景區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推進雙塔之星文旅綜合體、山陽故城保護性開發等項目的實施,謀劃一批文創園區、文創街區等特色項目,有效盤活各類空間資源,實現街區可漫步、建筑可閱讀、城市有溫度。
西大井1919文旅景區。
生態康養之城。以環太行山旅游風景步道、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建設為紐帶,串連、提升花海廣場、縫山公園、黎明腳步公園、盧亮溝戶外營地等現有文旅業態,打造綜合性的城市山地生態公園,謀劃實施一批以生態文化、悠然田園、森林深呼吸等為主題的康養基地項目,推動山城一體、景城交融。
盧亮溝智能共享戶外出發營。
魅力公園之城。圍繞“郊野公園繞城、城市公園潤城、社區公園靚城、口袋公園綴城”四級全域公園體系,拓展“公園+”“+公園”發展模式,探索實施太極進公園、文化進公園、演藝進公園,打造融合文化、教育、旅游、商業等于一體的多元消費場景,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公園城市。
人在城中游,景在城中現。景城深融之下,游客和焦作人都將是焦作文旅產業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這真是一項巨大的幸福產業!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瑋萱 報道
文中圖片均為焦作日報資料圖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原創文章版權屬《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013
總值班:馬秀清 統 籌:王 鵬 梁易凝
責 編:王建新 審 核:趙曉曉
編 輯:苗佼菲 校 對:薛 瑩
本報全媒體常年法律顧問:律師呂曉燕 律師朱建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