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王姐已經39歲,還是拼三胎了。結果,孩子出生后,王姐在產房就掩面痛哭,說自己命太不好了!我很詫異,添丁進口不是好事兒嗎?王姐為啥會這樣?
原來,王姐前兩個孩子都是兒子,高齡拼三胎,就是想要個女兒,結果,還是男孩。還在回病房的路上,王姐就忍不住了,直接號啕大哭。
聽去探望的朋友說,當時護士都來安慰了,但王姐還是繃不住,一直在哭,還說“兒子以后娶了媳婦忘了娘”之類的喪氣話。
的確,和以前都想要個兒子“傳宗接代”不同,現在如果聽說誰家生了倆兒子,都覺得是“下等人”,以后有的是罪受。
王姐還是三個兒子,難度又提升了,再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可能沒人照顧,難怪王姐會這么難過!
可是,到底從什么時候開始,男孩和女孩,在跟媽媽是否親近的問題上,是什么時候,開始有變化的?
難道真的是,男孩都會跟媽媽漸行漸遠嗎?
難道男孩長大后,都不會跟“媽媽親”嗎?
想想看,在我們固有的認知中“兒大避母”,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其實,所謂“兒大避母”是說,男孩長大后確實需要獨立,但這跟與媽媽親近,并非對立關系。
有的男孩,長大后很獨立,但跟媽媽關系依然很好,像朋友一樣,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真讓人羨慕!
所以,如果你家也有男孩,千萬別有“男孩跟媽媽不親近”的觀念,真的沒必要。
心理學家通過多年跟蹤研究發現,那些兒子長大后,跟媽媽關系好,依然跟“媽媽親”的家庭中,媽媽都默默做了三件事兒。
如果你家有兒子,一定要認真看看,也希望你的男孩,永遠跟你有說不完的話!
第一件事:3歲前給足安全感
3歲前是建立親子依戀關系的關鍵期,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喜歡黏著媽媽。這個階段,媽媽們需要給足孩子安全感,為后續的持續親近打好基礎。
比如,當孩子喊你的時候,及時回應;哭鬧時,及時安撫;需要時,及時出現。
別小看這些養育細節,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被關注的。同時,也會滋生更強大的自信心和動力,主動探索世界。
所以,育兒專家們基本都會建議,3歲前,盡可能親自撫養,幫助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對孩子成年后的身心健康,都會起到幫助。
這時候的“親”,就是給足孩子安全感。
第二件事:12歲前會溝通,懂尊重
3歲開始進入幼兒園,認知和自我意識快速發展;6歲開始上小學,各項能力飛速提升。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時候很有主見,有時候又很依賴父母。
有想要往外探索的好奇心,但又沒有足夠的勇氣,有時候自己都很擰巴,不知道到底怎么辦?
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到,12歲之前,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黃金,12歲以后,就是垃圾。
所以,在這個階段,跟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把娃當作獨立個體,給予足夠的尊重,而不是命令式的:“我是你媽,必須聽我的!”
一位青少年能力指導師朋友跟我說,跟這個階段的孩子溝通,家長首先要注意的是,多觀察再開口。因為你一旦說得不對了,娃可能扭頭就走了,再也不想跟你說話了。
這時候的“親”,就是“尊重和溝通”。
第三件事:12歲后懂分寸,知進退
進入12歲以后,男孩的發展也進入新的階段。問過身邊好幾位媽媽,她們都表示,好像兒子12歲以后,突然變了一個人,跟以前完全不同。
以前房間門是打開的,現在回到家門一關,你根本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什么?除非他自己想出來,否則你別輕易去打擾。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下意識“屏蔽”父母,不希望他們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太多。也有了更多隱私的需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
所以,如果媽媽不想跟兒子鬧僵,就要學會懂分寸,知進退,適度地放手。
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永遠第一個站在背后支持他;
當孩子想要獨立空間時,你可以馬上退出來,讓他自己待著。
如果你能做到這點,你家男孩跟你永遠都有話說,關系親密,像好朋友一樣。這時候的“親”,就是允許孩子成為自己,并懂得慢慢退場。
Tips:這個階段,還要跟孩子保持好溝通,不管不問,孩子也很容易誤入歧途。
凌晨媽媽來叨叨:
你有沒有發現,不管你小時候對娃多嚴厲,他長大后,你都希望,還可以像小時候那樣,靠在你身邊,跟你聊他的心里話,他生活中的小事情。如果家里有男孩,媽媽想要達到這種結局,就要從小給娃足夠的安全感,跟他好好溝通,做他背后那個堅定且真誠的守護者。陪著他長大,看著他遠去,再盼著他回來。而你的男孩,也一定會跟“媽媽親”,不管多大年齡哦!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