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咨詢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孩子之前特別乖,也特別上進勤奮,不知道為什么進入青春期后,就特別迷戀手機,突然變得很懶,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
家長看到孩子這樣,就很焦慮,于是就嘮叨,講道理和發脾氣,試圖來糾正孩子,讓孩子能迷途知返,回頭是岸。
可是,家長越管孩子,說得越多,干預越多,孩子的反抗越徹底,原本還能摸魚的學會些,被父母一干預后徹底不學了。
這可急壞父母了,覺得都是孩子太懶了,太迷戀手機和游戲。
于是用更強硬和雷霆的手段來奪孩子手機,甚至通過斷網斷電的方式來逼孩子放下手機,收心來學習。
只不過,家長的這些做法原本是想讓孩子迷途知返,卻讓孩子更加依賴手機,對學習的最后一絲熱情與內疚之心也不復存在。
在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被父母們忽略,那就是:
即便孩子沒有手機,即便孩子很勤快和能吃苦,就一定會有內驅力去學習嗎?
在我跟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通用問題:
那些厭學和沒有自驅力的孩子,通常都是被父母管理非常嚴格,要求很高,而且態度和手段都很強硬的家長。
在孩子幼年時,家長的強硬與一言堂,對孩子是起到震懾和脅迫作用的,孩子不敢不聽話,不敢不聽父母的安排與要求。
這里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父母認為孩子很乖,很省心只是一種表象,這種表象是基于孩子對父母的畏懼與恐懼之下,不得不服從和變乖來討好父母。
孩子小時候,越是被高控和要求很嚴格,養育方式很流程化和嚴格化,越容易在青春期和初高中時期反叛。
父母這時還想用早年高壓高控和斥責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就范,按自己的要求與規定去學習,大概率會失敗,甚至會引發孩子強烈的反抗。
孩子想反抗父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不理父母,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反鎖門不說話,跟父母一說話就爭吵等。
青春期往往管不住的,都是少年時代特別乖巧,特別聽話的孩子。
因為之前在父母的高壓管控下,孩子太乖的同時,也有壓抑了需求與情緒,所以會在青春期爆發和叛逆。
父母認為孩子懶著對手機的依賴而不學習,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內驅力消磨殆盡。
孩子眼里沒光了,心里沒盼頭了,覺得自己沒希望了。
所以才會扎進手機里,尋找一點樂趣,才會無力的躺平,啥都不愿意做。
一個被情緒困住的孩子,是動彈不得的,心動也無法行動。
心力不足會導致孩子胡思亂想,行動遲緩,而廢掉孩子的從來不是手機和懶,而是父母用力過猛,太直升機的教育方式。
當父母靠外部驅動力來倒逼孩子努力,一時可能會有用,但時間久了只會加速瓦解孩子的內驅力。
這就會出現父母催一下,孩子行動一步,父母催兩下,孩子再走兩步。
等到父母催孩子催不動時,所有外部嵌入的力量都變成了無用功,越催越停滯,越催孩子躺平得越徹底。
就好比家長早年對孩子的管控就像彈簧一樣,經年累月的積壓才能彈起,積壓太久時彈簧的“芯”受損后,再怎么施壓,都無法彈起。
如果孩子沒有意愿,沒有正向動機,沒有自我負責和自我承擔的意識,孩子就不可能有內驅力。
這時孩子就如同浮萍一樣,隨風飄落。而手機和躺平,則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會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樣,想在避風港里有些許的溫暖和依戀。
孩子內驅力的消磨殆盡,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形成過程,是家長一次次責備,一次次干預,一次次嚴苛,一次次對孩子高壓高控而導致的一個冰山群。
想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重點在于父母的覺醒與自我改變,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與教育模式,因為解鈴還須系鈴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