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為廣告信息
盛夏七月,中水鎮中河社區的桃園里,黃橙橙的蟠桃壓彎枝頭,桃農們指尖翻飛,將帶著晨露的果實采摘裝框。這片40余畝的果園里,每一顆飽滿的桃子都鐫刻著種植戶管彥成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從“種桃門外漢”到“產業領路人”,他用青春和汗水在高原沃土上書寫了一段“小桃子大產業”的振興故事。
掛滿枝頭的蟠桃
十年探索,破譯高原種桃密碼
2013年,管彥成敏銳發現中水鎮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具備桃樹生長的獨特優勢。他毅然投身桃產業,首批投入十余萬元,引進4個品種300棵桃苗進行種植。然而,缺乏經驗的他遭遇“當頭棒喝”:掛果率低不說,桃子品質還不穩定,一切投入都“打了水漂”。“那時候蹲在果園里,看著光禿禿的樹枝,心里比桃子還苦。”他回憶道。
但挫折沒有擊退這位高原漢子。從2013年到2023年,管彥成踏上“尋種之旅”:從全國各地引進40余個品種開展試種。試種期間,他白天泡在果園觀察樹形、記錄墑情,夜晚鉆研種植技術。多次外出考察,向農科院專家請教,2018年,中蟠17號、油蟠9號等9個品種終于試種成功,一經上市便成為市場“寵兒”。
管彥成正在采摘蟠桃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生”
隨著種植技術漸入佳境,管彥成的小果園從最初的的幾畝發展到如今40多畝2000余棵桃樹,他卻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山梁。“一個人富不算富,讓鄉親們都一起發展起來才算本事。”他吸納周邊村民到果園務工,并教授他們桃樹的種植管理技術。
管彥成正在教授群眾桃樹苗種植技術
中河社區村民張艷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在果園務工,不僅有150元的務工收入,還學到了嫁接、種植、管理等技術,也能發展自家的產業了,還多一份收入。”
得益于豐富的品種錯峰供應市場,管彥成的桃子常常“掛在枝頭就被搶訂一空”,畝產效益達2萬元。
為了提升桃子附加值,管彥成還準備引入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建立標準化生產流程,并注冊屬于本土特色的桃子品牌,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此外,他還將積極探索“農業+旅游”模式,通過舉辦桃花節、采摘節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消費,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
從“山坡地”到“甜蜜果園”,管彥成用十年光陰詮釋了“農業需要情懷,更需要堅守”的樸素真理。他手中的桃子,既是高原沃土的饋贈,更是鄉村振興征程中,新一代新農人用匠心和擔當書寫的共富答卷。
威寧融媒記者 祖海雪
編輯:馬召鳳 ▏責編:陳武帥 ▏編審:何 歡
終審:趙 杰 ▏監制:馬勛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