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上海的商圈以客流排名,徐家匯商圈在全市排第8,商圈的境外客流占比也位列第8位。今年,徐家匯商圈月均消費額近20億元,全市排第5。
日前舉行的區政協、區委統戰部召開“依托賽娛經濟,促進徐匯體育消費再升級”雙月協商會上,現場嘉賓、上海市商務委員會消費促進處處長居新平表示,徐家匯商圈是上海獨有的“圈狀商業體+放射形路網”結構,商圈內各板塊差異化發展,周邊徐家匯體育公園與徐家匯商圈聯動,中超比賽期間球迷經濟火熱。
一個徐家匯商圈,也透視出上海徐匯區正以“賽娛經濟”為戰略支點,通過賽事引流、場景破圈、產業聯動,開啟體育消費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關鍵轉型,其50.3億元體育消費規模與4528.7元的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已成為全國體育消費版圖上的耀眼坐標。
賽事引擎:頂級IP引爆消費流量場
作為體育消費的“黃金引擎”,高水平賽事展現出強大的引流效應。
上海體育場——這座擁有72000個全市最多座席的巨型場館,依托徐家匯體育公園22萬平方米的緩沖空間以及周邊商圈“地下地鐵-地面路網-空中連廊”的立體交通網絡,已成為上海舉辦重大賽事的首選之地。申花足球俱樂部2023年將主場遷入后,球迷的“高黏性、高轉化”特性被充分激活:2025年平均上座率高達3.4萬人,重大場次更是一票難求,帶動了賽事周邊餐飲、住宿、零售等消費熱潮。
區政協主席黃沖表示,徐匯在發展賽娛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搶抓發展機遇,將流量與熱潮轉化為消費增長和發展動力。一方面,流量要“接得穩”。以精益求精的態度、精雕細琢的力度,持續推動西岸夢中心、徐家匯體育公園等場館區域的精細化建設和管理,打造成為世界級賽娛項目的首選之地,樹立徐匯近悅遠來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消費要“留得住”。針對賽娛活動節點效應明顯、消費黏性不足等特征,充分發揮文旅“一業興、百業旺”的優勢,持續推出各類文旅產品,擴大賽娛活動的消費鏈條,做到賽事引流在先,文旅托舉在后,更好把“流量”轉化為“留量”。此外,群眾也要“得幸福”。探尋賽事娛樂和居民生活之間的平衡,將賽娛元素有機引入街區日常。
眼下,徐匯體育消費在賽事領域仍面臨挑戰:承接市級賽事較多而自主引進主辦較少,缺乏如浦東馬術、嘉定F1般特色鮮明、辨識度高的區域專屬IP。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陶璐娜建議,徐匯應積極引進電競、虛擬體育等新興賽事,以創新場景牽引流量消費。致公黨徐匯區委則提出“賽事體系頂天立地”策略:一方面追求“國際范兒”,引進頂級足球賽事填補高端空白;另一方面“立地扎根”,復制虹梅街道足球賽成功模式,打造社區聯賽與青少年賽事,并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結合,實現“周末踢球-周邊消費”的自然閉環。
林毅委員說,唯有將國際賽事的高端影響力與社區足球的親民活力相結合,才能讓足球真正成為撬動徐匯賽娛經濟再升級的“金鑰匙”。
場景革命:商旅文體融合重塑消費空間
徐匯區商旅文體資源的深度聯動,為體育消費場景的無限拓展提供了沃土。
徐匯濱江商圈作為新興濱水商旅文體高地,2025年月均消費額接近2億元,排名躍升至全市第14位。西岸依托獨特設施與空間氛圍,已吸引New Balance Runway大秀、耐克“新動境”派對、lululemon主題活動等時尚體育事件落地,西岸夢中心作為非標商業代表,更以FISE極限賽引入運動新風潮。衡復商圈以安福路為焦點,成為年輕潮流社群的“天然流量池”,SALOMON小白樓「福郡」、三葉草旗艦店限量款、Champion快閃等跨界活動持續點燃街區熱度。
為進一步釋放場景潛力,居新平建議:強化運動社交屬性,深化商圈與徐家匯體育公園聯動,在公共與商業空間中厚植體育基因,突破傳統功能邊界;同時,為八萬人體育場引入更高能級賽事,做強商圈專屬IP,發展“票根經濟”。
陶璐娜委員提出場景再造方向:借鑒外灘“多元宇宙樂園”,在商圈引入混合現實技術開發“虛實聯動”體育項目;拓展濱江西岸運動長廊,打通體育與商業邊界;培育“產業生態聯盟+要素流通平臺”協同機制,由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跨界創新聯合體。
李燕委員則倡導空間融合模式升級:推行“賽事進商圈、景區、街區”,在美羅城、武康路、衡復風貌區嵌入體育活動與賽娛主題Citywalk;設計文創、美食、快閃等多元內容增強吸引力。
機制創新:構建可持續賽娛經濟生態
面對“流量爆發卻留存不足”的挑戰,徐匯亟須通過制度創新打通消費鏈路,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李燕委員提出數字化解決方案:建立全區體育消費數字平臺,整合賽事購票、場館預約、商圈優惠等功能,實現“一鍵預約”鎖定消費意向;推出“賽娛消費一卡通”,聯動徐家匯體育公園、正大樂城等載體,打通積分兌換與跨場景優惠,將“瞬時流量”轉化為“長期客群”。
在組織與政策層面,市政協委員徐萍建議:建立多部門協同的“文體旅商聯合工作室”,統籌全區資源打造一體化賽事理念與文娛產品;推動“賽娛經濟聯盟”實體化運作,納入徐家匯體育公園、西岸集團等核心主體;設立專項基金,擴大體育產業發展資金覆蓋面。民進徐匯區委則強調規劃引領與自我造血:將賽娛經濟融入區域“十五五”規劃,編制專項規劃精準布局賽道;構建“增量反哺”機制,從年度體育消費及相關稅收增量中計提資金,反哺賽事引進、人才培養與硬件建設。
致公黨徐匯區委補充了服務與金融支持:在政務中心設立體育專屬窗口提升審批效率;探索“徐匯體育微創貸”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工具;建立“動態評估+滾動優化”制度,依據數據反饋調整扶持策略。
益晨旭委員更著眼于區域協同與政策突破:牽頭制定《長三角文體商融合指數》,聯合杭州電競、蘇州馬拉松、蘇超等IP共建跨區域消費鏈;推廣“賽事聯票+高鐵套票”模式,開通江浙滬“賽娛主題專列”;試點特殊政策如境外觀眾離境退稅快捷通道、賽事衍生品稅收減免等,將徐匯經驗升級為長三角體育消費一體化核心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