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達成協議了?
談判桌上,日本代表赤澤亮正一臉春風,協議一簽完,立刻在白宮拍了張照片,配文八個字:“完成了國家任務?!?/strong>
一副“總算熬過來了”的樣子。
可誰也沒想到,這份來之不易的“成果”,熱乎勁兒還沒過仨小時,就在東京迎頭撞上了一盆冷水。
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7月22日這天,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高調宣布:美日達成協議,日本商品將被征收15%關稅,同時日本還要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涉及汽車、大米等市場的全面開放。
這份協議看起來是互利的,但仔細一看,日本幾乎是全線讓步。
對這樣的協議,特朗普很高興,因為這說明他對日本的極限施壓起到了作用。
但讓人不解的是,日本官員也是滿臉的成就感,他認為自己把特朗普原本威脅的25%關稅壓到了15%,是一次外交上的“漂亮博弈”。
誰知道這股高興勁兒連3小時都沒撐住,東京那邊就傳來了讓人“傻眼”的消息。
日本全國性的輿情調查顯示,78%的民眾認為協議將對國家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只有10.7%的人表示支持。
社交媒體上“賣國協議”“廣場協議2.0”等標簽迅速刷屏,成千上萬的網友質疑這份協議是在重演1985年的歷史悲劇。
不少人指出,協議中日本承諾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并開放本國的汽車與農產品市場,這種對美讓步的結構,幾乎與當年導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廣場協議如出一轍。
1985 年,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署《廣場協議》,核心是通過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貶值、日元升值。
此后日元大幅升值(1985-1988 年日元兌美元升值約 110%),直接導致日本出口競爭力下降。
為對沖影響,日本央行長期維持低利率,大量資金涌入房地產和股市,催生嚴重的資產泡沫。
1990 年代初泡沫破裂后,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被廣泛稱為 “失去的三十年”,這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如今的協議,在結構上與當年如出一轍:美國施壓,日本讓步,換取短期穩定。唯一不同的是,這次的讓步更深。
汽車關稅從原本的2.5%提升至15%,雖然低于原先的25%,但仍然是5倍之多。
要知道,日本汽車工業是其制造業的支柱之一,占全國出口總額的近兩成,直接或間接雇用超過500萬人。美國則是日本汽車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占比超過30%。
這一次關稅上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日本車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迅速下滑。
以一輛售價3萬美元的豐田凱美瑞為例,15%的關稅意味著要多交4500美元稅款——這幾乎足以讓大部分美國消費者放棄選擇日系車。
一位日經新聞的汽車行業分析師評論道:“這不是調價,這是被逼著退出市場。”
而且這還不是最嚴重的,真正撕裂日本社會的是農業開放。
在協議中,日本政府承諾向美國全面開放大米、牛肉、玉米等農產品市場。聽起來像是普通的市場互通,實則是一次結構性打擊。
但日本農業并不是靠價格競爭的,長期以來,國家通過農協體系來保障糧食安全,維持農民生計,也保護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
特別是大米,不僅是主食,更是文化象征,被視為“國命所在”。
而美國大米的價格,大約是日本國產稻米的三分之一,一旦放開進口,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更便宜的產品,日本農民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更嚴重的是,這不僅僅是“賣得少賺得少”的問題。
大米市場的崩盤,會連帶沖擊整個農業生態鏈。種子公司、化肥企業、農機制造商,乃至地方農業金融體系,都會受到牽連。一米倒,全盤塌。
日本農協(JA)系統內部已經高度警覺。秋田縣、福岡縣等傳統農業大縣的地方議會緊急召開閉門會議,多個農民組織公開抗議,稱這是對國家糧食安全的“結構性背叛”。
要知道,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在2024年已經降到了37%,是發達國家中最低之一。
如果農業保護機制被徹底打破,日本將越來越依賴外部供應鏈,一旦國際市場波動或中斷,后果不堪設想。
更現實的是,農業崩盤也意味著地方人口加速流失,農村空心化更加嚴重,原本就面臨老齡化和勞動力斷層的日本農村,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大面積“喪失功能”。
不僅如此,日本的財政也吃不消。
5500億美元投資承諾背后,是高齡化社會下本已緊張的財政赤字。政府可能會通過增稅或削減社會福利來填補資金缺口。
經濟界擔心,這筆投資最終會變成“政治義務”,而非戰略布局。
這就是為什么,協議一出,赤澤亮正的那句“完成了國家任務”,瞬間點燃了社交平臺的怒火。
不知道這份調研結果一出,日本的官員還有沒有心情慶祝了。
石破茂首相應該也不好過,本來他在最近的參議院選舉中,執政聯盟就吃了敗仗,黨內早就有人嚷嚷著讓他下臺。
這份貿易協議原本是他想挽回頹勢的最后一局,沒想到反而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此事,目前石破茂也作出了回應,他表示:將聽取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的詳細匯報,如有必要將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電話或當面會談。
對于是否辭職的問題,石破茂表示,暫時不會辭職,理由是:美日正在談判,國家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自己不能在這個時候退縮。
從石破茂的表態來看,最終的協議應該還沒有簽,而且他把自己的政治生命與協議捆綁在了一起。
言下之意,他要把這場談判扛到底。
而到了7月23日,有日本媒體得到消息稱:石破茂準備在8月底之前辭職。
也就是說,石破茂已經把這份美日協議,當成了自己政治生涯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筆。
因此,如果日本民眾不接受這份協議,那石破茂未必敢在協議上簽上他的首相大名。
中國對這個結果倒是一點都不意外。
早在協議簽署之前,就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這套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說白了就是赤裸裸的貿易霸凌。
表面上看是在追求公平貿易,實際上卻是在破壞國際貿易規則,搞的是損人利己那一套。這種做法注定不得人心,日本民眾的強烈反彈就是最好的證明。
面對美國的關稅施壓及 “對等關稅” 政策,中國的態度始終明確且一貫。
中方早在4月就指出,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本質是赤裸裸的貿易霸凌。外交部和商務部多次表態,不能以市場規模為武器,脅迫他國讓步。
中國在多個多邊場合持續強調,必須重建多邊貿易秩序,維護公平透明的國際經貿環境。
在7月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貿易部長會議上,中國倡導“以協商代替脅迫”,得到印度、俄羅斯、南非等國的積極響應。多國代表公開支持重啟WTO機制改革,抵制單邊主義。
日本在美日貿易談判中被迫作出重大讓步,其農業、財政等領域面臨的壓力及國內的強烈反彈,成為國際社會認清美國貿易策略本質的典型案例。
美國一直追求的是“美國優先”,而非基于規則的公平貿易,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中國此前對美國貿易政策的判斷。
強扭的瓜,不甜;強簽的協議,不穩。
日本這一次,三小時的喜悅換來的是三十年的陰影。從農業到汽車,從財政到民意,沒有哪一處不在隱痛。
特朗普贏了面子,卻輸了共識;石破茂保住了協議,卻失了政權。
而中國早已看明白:真正能保障國家利益的,不是屈服于壓力,而是堅持規則、捍衛公平。
貿易的盡頭,不是霸權,而是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