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拉庫姆沙漠的深夜里,一團直徑70米的烈焰正熊熊燃燒。
它像一只永不閉合的眼睛,凝視著中亞的星空,這就是被稱為“地獄之門”的神秘火坑。
很少有人知道,在這片燃燒的土地之下,沉睡著35億噸石油,相當于中國近7年的石油進口總量。
當中東國家靠石油富得流油,當日韓為能源進口焦頭爛額時,為何這座“地下金山”會被烈火吞噬50年?
沙漠里的意外發現:從希望到災難
1971年的中亞沙漠,還屬于蘇聯的版圖。
地質勘探隊的鉆探機正在達瓦扎村附近轟鳴,隊員們裹著防沙頭巾,期待著能在這里找到能源寶藏。
沙漠里的風帶著砂礫打在設備上,發出“沙沙”的聲響,誰也沒想到,一場改變這片土地命運的意外即將發生。
鉆探機深入地下時,突然傳來一陣奇怪的轟鳴聲。
地面開始像波浪一樣起伏,隨即出現環形坍塌,一臺重型設備瞬間被吞噬,最終形成了一個深100米、寬70米的巨坑。
更讓人緊張的是,坑底不斷涌出刺鼻的氣體,這是天然氣,而且儲量驚人。
“當時所有人都懵了。”后來幸存的勘探隊員回憶,“我們知道找到了大油田,但誰也不敢高興。”
因為伴隨天然氣噴出的,還有硫化氫等有毒氣體,聞起來像腐爛的雞蛋,讓人頭暈目眩。
這種氣體濃度過高會致命,更可怕的是,天然氣一旦遇到火星就可能爆炸,整個區域瞬間會變成火海。
蘇聯專家緊急趕到現場,看著不斷冒泡的坑洞犯了難。
就像面對一個即將爆炸的煤氣罐,最穩妥的辦法是讓它緩慢燃燒。
他們決定點火:當時估算最多燒兩周,等氣體燒完再處理。
誰也沒料到,這把火一燒就是半個世紀。
燃燒的50年:為何滅不了,又為何采不了?
如今站在“地獄之門”邊緣,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浪,即使在百米之外,臉頰也會被烤得發燙。
坑底的火焰像一條翻滾的火龍,把夜空染成橘紅色,當地人說:即使在沙塵暴天氣,這團火也不會熄滅。
這50年里,土庫曼斯坦從蘇聯獨立出來,總統換了好幾任,卻始終沒人能解決這個難題。
信息來源:沙漠上不小心挖了個洞,讓這個地獄之門般的巨坑,燃燒了50年山西晚報2020-07-28
不是不想滅,而是滅不了。
有專家打比方:這就像要堵住一個不斷噴水的消防栓,而且這個消防栓還在地下幾十米處。
地下天然氣正以穩定的壓力持續噴涌,形成了天然的燃料供給系統。
要滅火就得先切斷氣源,但誰也不知道氣藏的具體結構。
曾經有人嘗試用沙土填埋,可剛倒下去就被高溫融化的氣體沖開。
也試過注水降溫,但沙漠里本就缺水,而且水遇到高溫會變成蒸氣,反而助長火勢。
更棘手的是開采難題。
常規油田像一個地下倉庫,可以打井抽油,但這里的地質結構早已被坍塌破壞,像一堆被打亂的積木。
鉆井設備一旦靠近,可能引發新的坍塌。
強行開采則可能導致有毒氣體大規模泄漏,風險比開采深海石油還高。
能源困局:資源詛咒還是技術瓶頸?
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量排名世界第四,可經濟卻一直不溫不火。
“捧著金飯碗要飯”,用來形容這個國家再合適不過。
問題就出在開發能力上,就像一個人守著一座金礦,卻沒有挖礦的工具,只能看著別人用黃金打造首飾。
對比中東國家,就能發現其中的差距。
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雖然也在沙漠,但地質結構穩定,打井開采像用吸管喝飲料一樣順暢。
而“地獄之門”所在的區域,地質結構像一塊被摔碎的玻璃,任何一點震動都可能引發新的坍塌。
有專家分析:這就像在雞蛋上鉆孔取蛋液,力度稍有不慎就會把雞蛋捏碎。
土庫曼斯坦缺乏這種精細操作的技術,國際公司又不敢冒險,最終導致35億噸石油長眠地下。
意外的轉機:從資源浪費到旅游奇觀
“地獄之門”燃燒的前幾十年,當地人都把它當作“國家的傷疤”。
孩子們被警告不許靠近,牧民趕著駱駝遠遠繞開,誰也沒想到,這個傷疤會變成打卡地。
2010年,一位英國探險家拍了一組火坑照片:夜晚的沙漠中,巨大的火坑像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火焰在坑底形成漩渦,偶爾有石塊掉進坑中,會引發一陣火星雨。
信息來源:挑戰“地獄之門”2017-08-27 南方周末
照片在網上走紅后,越來越多游客背著帳篷來到這里。
現在每到旅游旺季,火坑周圍會搭起臨時營地。
游客們裹著毛毯坐在沙丘上,一邊烤著羊肉,一邊看著50年不滅的火焰。
當地牧民開始賣紀念品:用沙漠石頭做的小火爐模型,上面刻著“地獄之門”的字樣。
這個轉變很耐人尋味:當技術解決不了問題時,人類總會找到新的相處方式。
就像古代中國人把火山看作火神居住的地方,現代游客把火坑當成自然奇觀。
土庫曼斯坦政府也順勢而為,修了一條通往火坑的簡易公路,雖然每年旅游收入只有幾百萬美元,卻給這片沙漠帶來了生氣。
留給人類的思考題:該如何對待自然的饋贈?
站在“地獄之門”前,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地質學家看到的是復雜的地下構造,經濟學家算的是資源浪費的賬本,游客驚嘆的是自然奇觀,而哲學家想到的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35億噸石油就像自然給人類出的一道題。
中東國家答對了,靠石油實現經濟騰飛,土庫曼斯坦暫時沒答對,卻在過程中找到了新答案。
信息來源:土庫曼斯坦將關閉“地獄之門”:能成功嗎?是利是弊?澎湃新聞2022-01-25
這提醒我們:面對自然資源,技術重要,態度更重要。
也許未來某一天,“地獄之門”的火焰會被熄滅,石油會被開采出來。
也許它會一直燃燒下去,成為留給后代的自然遺產。
無論結果如何,這個燃燒的坑洞都在告訴我們:人類再強大,也需要對自然保持敬畏。
就像老祖宗說的“過猶不及”,在利用資源的路上,懂得適可而止,有時比一味索取更重要。
對此,你們有什么觀點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