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日本,毛發問題往往被視為一種禁忌,無論男女,身體上都極少出現多余的毛發。這種以毛為恥的社會氛圍,使得日本被外界稱為“無毛社會”。
這種現象在世界范圍內都極為罕見。更令人驚訝的是,日本的脫毛文化甚至波及兒童群體,這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日本被稱“無毛社會”
脫毛在日本早已不再是年輕女性的專屬行為,它更像是一場全民參與的外貌管理運動。東京未來大學副教授鈴木公啟在五年前發起了一項大規模網絡調查,共收集了近9000名10至60歲人群的樣本。
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在20-30歲女性中,超過九成曾對腿部、腋下或腳趾毛發進行過處理;更令人意外的是,60歲以上群體中,超過四成曾處理過腿腳毛發,近七成修剪過腋毛。
2023年美容行業數據顯示,22.3%的女性購買過專業脫毛服務,男性比例也達到7.9%,并且這一趨勢仍在持續增長。
這種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江戶時代,特定行業女性便開始采用輕石粉與油脂混合的方式去除毛發。
現代脫毛產業的真正興起則與上世紀70年代超短裙與絲襪的流行密切相關,知名連鎖品牌TBC應運而生。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脫毛服務逐漸普及化,走進大眾生活。令人矚目的是,年輕男性中超過四成已加入脫毛行列,這一比例遠高于他們的父輩。
當脫毛從一種時尚選擇演變為跨越性別與年齡的普遍行為,可見“無毛”審美已深入社會肌理。這股追求光滑肌膚的趨勢,正在悄然影響更年輕的群體。
甚至在疫情期間,日本男性對脫毛的熱情不減反增。由于無法外出消費,他們將省下的資金用于自身形象投資,脫毛人數達到了總人數的兩成。
日本被稱作“無毛社會”,實現了以有毛為恥的社會共識。然而,在這股潮流中,兒童群體也成為關注對象,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心理?
低齡化浪潮
如果說成年人脫毛是為了更好地管理自身形象,那么脫毛風潮向未成年人擴散則引發了深思。一些孩子進入小學后開始參加游泳、芭蕾、體操等課外活動,或者升入初中加入體育社團,體毛的初現往往成為他們焦慮的源頭。
一位母親坦言,她的六年級女兒因芭蕾課對新生的腋毛感到困擾,最終她花費約2.5萬元人民幣為女兒簽約全身脫毛項目,動機直接而無奈——她擔心孩子自行處理會傷及皮膚。
專業機構如TBC自2011年起推出面向7-15歲兒童的脫毛服務,用戶數量逐年上升,甚至出現祖輩將脫毛卡作為“升學禮物”贈送的新奇現象。
市場迅速捕捉到這一潛在商機,未成年脫毛已成為行業爭相開拓的新領域。從2016年初至2023年底的七年間,日本中小學生脫毛人數驚人地增長了810%,近六成家長表示曾聽孩子提出脫毛需求。
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價格競爭異常激烈,有機構推出490日元任選兩個部位的體驗套餐;更有機構推出330日元體驗五個部位的超低價促銷。
部分激進商家甚至將目光投向嬰幼兒,推出面向3歲以上兒童的脫毛項目,引發社會廣泛爭議與討論:三歲孩童,除了頭發,還有多少需要處理的體毛呢?
這股看似由商業驅動的低齡化趨勢,其背后是孩子們真實的社交焦慮。社交平臺上,“體毛”與“欺凌”成為高頻關鍵詞,求助帖層出不窮。
脫毛機構的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現象,10-12歲客戶占比超過一半,這正是第二性征開始發育的敏感階段;最受歡迎的脫毛部位是手臂、雙腿和腳部,這些部位在體育課、戶外活動及日常學習中最容易暴露,也最容易成為同伴嘲笑的對象。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因體毛引發的嘲笑可能導致孩子產生拒絕上學的嚴重后果。
孩子們的世界看似單純,但他們承受的壓力卻清晰映射出成人社會嚴苛的審美標準。這種對“無毛”的標準化要求,早已超越了個人美容范疇,深深嵌入社會規則與評價體系之中。
“無毛”真的是剛需嗎?
在日本,“無毛”理念已被成功塑造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社會禮儀和個人魅力象征。街頭廣告中充斥著男友嫌棄女友體毛的情節,物化意味濃厚。
2020年一項調查顯示,超過90%的年輕女性表示更喜歡體毛稀少的男性,84.5%的女性受訪者對男性脫毛持積極態度。
針對女性的脫毛廣告,則極力渲染體毛生長等于令人厭惡的觀念,不斷制造焦慮情緒。
文化人類學家磯野真穗分析認為,這種全民性的脫毛偏好,可能與日本社會崇尚去除一切“無用之物”的集體心理有關。
然而,體毛真的只是需要清除的“無用之物”嗎?皮膚科醫生提供了不同的視角:腋毛有助于汗液蒸發散熱,調節體溫;私密部位的毛發則如同一道天然屏障,阻擋外部病菌侵入。
盡管新興的特殊部位脫毛服務宣稱能減少感染風險、提升清潔便利性,并吸引了大量中老年客戶。
數據顯示,某機構40歲以上女性客戶十年間暴增75倍,但嚴謹的醫學研究尚未充分證實其宣稱的健康益處,其實際效果是否能降低感染概率尚無定論。
更不容忽視的是行業亂象與健康風險。日本國民生活中心收到大量投訴,尤其集中在10-20歲年輕群體,問題包括低價誘導簽約高價套餐、強制消費、機構倒閉導致預付款無法追回等。
操作本身也存在不小風險,僅2021年就發生了281起因脫毛導致的燒傷糾紛。當對“無毛”的追求變得如此迫切而廣泛,我們不禁要問:其背后的科學依據與社會心理,是否經得起推敲?
日本洶涌的“脫毛運動”,從成人蔓延至學童,詳實的數據揭示了真實的社會焦慮。在商業利益的推動與審美壓力的交織下,這股風潮正滾滾向前。
我們理解個體追求光滑肌膚的愿望,這是個人形象管理的自由。然而當一種審美被無限拔高為唯一標準,甚至對自然生長的身體特征產生排斥和歧視時,尤其當它開始裹挾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將其置于可能的健康風險和心理壓力之下,就需要全社會投以審慎的目光。
在脫毛與否這個看似微小的選擇上,其本質是關于身體自主權的深刻命題。每個人,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應擁有基于充分知情、科學認知和個人真實意愿做出選擇的自由空間。
這份自由,不應屈服于無形的社會壓力、商業營銷的話術,或是單一審美的霸權。真正的身體自主權,必然包含對生命自然狀態的尊重與接納,以及對多元之美的包容與欣賞。
主要信源
日本為什么被稱“無毛社會”——2024-07-10 08:37·環球網日媒:疫情期間日本男性熱衷脫毛,目前約占脫毛總人數兩成——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