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電動自行車相關標準政策”新聞發布會,介紹新版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家標準及《關于強化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 加快新產品供應的意見》有關情況。
當前,我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約3.8億輛,相當于每4個人就擁有一輛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是人們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與人們出行生活息息相關,其產品質量、安全性能等相關內容一直以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在發布會上介紹,目前,距離9月1日新標準正式實施僅剩1個月左右。但標準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生產、檢測認證、流通銷售和登記上牌等四個環節同步推進。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嚴格限制關鍵參數,確保車輛無法超速行駛
新版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修訂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該標準在內容方面有哪些主要變化,標準實施后將帶來哪些利好?
對此,何亞瓊在回答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修訂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 17761—2024)。標準修訂工作歷時8個月,修改完善了近200個重要指標條目。去年年底,新版標準正式發布,設定了兩個實施時間,其中生產環節實施時間是今年9月1日,銷售環節實施時間是今年12月1日。新標準實施后,將產生多方面積極效果。
首先是降低火災事故隱患和危害。通過優化電動自行車防火阻燃技術指標,塑料重量占比限制在整車重量的5.5%以下,能夠起到延緩火災蔓延速度、降低燃燒強度以及減少火災發生時有毒氣體釋放量的效果。
其次,能減少交通事故風險。通過嚴格限制電動機最高轉速等關鍵參數,確保車輛無法超速行駛,同時增加低速運行時轉矩限值指標,確保車輛能夠應對爬坡等特殊工況。提升車輛制動性能要求,車輛最大制動距離降低為原來的一半左右,降低碰撞事故發生風險。
再次,能有效防范非法改裝。通過完善電池組、控制器、限速器防篡改技術指標和檢測方法,增加互認協同功能,落實“一車一池一充一碼”,從技術上大幅提高非法改裝門檻,有利于逐步減少乃至杜絕改裝行為。
此外,也有助于提升車輛整體安全性能。通過增加對蓄電池狀態等關鍵安全信息的動態監測要求,便于消費者及時識別異常情況并加以處理,有效提升車輛的主動安全水平。此外,還通過在銘牌、產品合格證上明確標注建議使用年限,提醒消費者及時淘汰超期服役產品。
最后,新標準的實施能更好滿足消費者日常使用需求。通過將鉛蓄電池車型整車重量限值由55公斤調整至63公斤,續航里程可以達到60~70公里,減少充電頻次,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不再強制安裝腳踏騎行裝置,提升產品的實用性,節約生產成本,也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車型選擇空間。同時,鼓勵安裝后視鏡、轉向燈,提高車輛行駛安全性。
圖片來源:工信部官網
新版標準強化配件阻燃性能、鋰電池安全性能
新國標9月1日正式實施后,隨著新車投入市場,舊車逐步淘汰,火災事故數量預期會不會大幅下降?
對此,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一級指揮長孫毅軍表示,新版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的實施,強化了配件阻燃性能、鋰電池安全性能,提升了防篡改功能,對于提高電動自行車本質安全水平是非常關鍵的。長遠來看,一定會降低火災風險、減少火災事故發生。但短期內火災事故數量大幅下降還不太現實。
一方面,當前老舊電動自行車存量還比較大。目前全國在用的電動自行車約3.8億輛,其中還有很多是老舊車和改裝車。去年以來,雖然通過“以舊換新”方式淘汰了老舊車1200多萬輛,但與3.8億左右的存量相比,安全性較高的新車占比很小。另外,市場上仍有一些不法商戶提供改裝服務,進一步加大了車輛的使用安全風險。電動自行車淘汰置換是個自然的過程,也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停放充電條件還沒有完全滿足。雖然在全國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工作專班的統籌下,各地各部門在加快推進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設施建設,但從當前進度看,一些地方充電設施的缺口比較大,還不能完全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
孫毅軍表示,從火災調查和平時了解的情況看,在已安裝充電設施的小區,也有部分群眾沒有養成安全停放充電的習慣,進樓入戶停放充電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也需要相關部門和單位強化建設管理,逐步予以解決,有關部門也呼吁廣大電動自行車使用者規范自身行為,共同營造安全文明的使用環境。
“下一步,國家消防救援局作為整治工作召集人單位,將與整治工作專班各成員單位、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圍繞整治行動方案確定的6個方面22項重點任務,著力解決難點堵點問題,有效改善群眾使用環境,盡最大力量壓降火災數量。”孫毅軍強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