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訊七月流火,泉城鄉村卻綠意奔涌,生機勃發。7月22日,濟南市“一月一主題”集中采訪活動聚焦“泉韻鄉居·和美鄉村”,記者團深入濟南市章丘區、萊蕪區的田野阡陌,解碼鄉村振興的創新密碼,觸摸產業興旺背后的民生溫度,感受這片土地上涌動的蓬勃力量。
錦鯉蹁躚稻浪香,“明山繡水”譜新章
采訪首站走進濟南市章丘區“明山繡水”片區。這里緊扣“對接古城、創新融合”的脈搏,以特色農業為基礎,延伸鏈條,鍛造品牌,為古老的田野注入全新活力。
在繡惠街道桃花山新村,錦鯉養殖基地里水光瀲滟。五彩斑斕的錦鯉如流動的寶石,在清澈的池水中蹁躚起舞。現代化的養殖車間與熱鬧的電商直播間交相輝映,一條條“水中活寶”不僅蹚出了集體增收的“金路子”,更帶火了村民家門口的就業創業夢。桃花山新村創新“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錦鯉、藕蝦套養、農產品直供齊頭并進,成為盒馬鮮生的重要“菜籃子”,穩定供應30余種農產品,月銷售額輕松跨越百萬門檻。
微風拂過明水街道西營村的田埂,成片的明水香稻翻涌起翠綠的波浪。記者在香稻研發中心看到,600余畝標準化基地里,良種選育與土壤改良的“匠心”正默默延續著千年“香稻傳奇”。毗鄰的“稻荷飄香景觀區”,稻浪仿佛與天籟之音共舞,早已成為都市人逃離喧囂、擁抱自然的“網紅必選地”。西營村深挖稻田之美,開發觀光、農耕、研學,打造 春插秧、夏摸魚、秋豐收、冬年俗 的四季歌謠。去年,游客突破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奏響了500萬元的豐收曲。
呂家村則巧打“浪漫牌”,將濃郁的“喜文化”深深植入鄉土肌理。走進“喜相逢”婚慶產業基地,中式花轎、紅綢繡球點綴庭院,喜慶氛圍撲面而來;“小江南”婚禮主題酒店與“稻香漁歌”生態露營地,讓田園變身承載幸福的浪漫港灣。呂家村深耕‘甜蜜經濟’,年辦喜宴超400場,讓300多位鄉親在家門口捧上了‘喜飯碗’。”
紅綠輝映產業興,“齊魯情·映山紅”燃引擎
采訪團轉赴萊蕪區,探尋這片熱土如何以“齊魯情·映山紅”為魂,深挖紅色富礦與生態寶藏,蹚出一條“紅綠融合”的振興新路。
在高莊街道塔子村,一場“文化復興”正在上演。村文化產業園內,小三線紀念館、復古大禮堂鐫刻著時代烙印。沉浸式展覽、互動體驗、實景演出,讓歷史在游客與記者心中澎湃激蕩。塔子村巧妙串聯省工委舊址、萊蕪戰役紀念館等紅色地標,讓崢嶸歲月煥發出時代新生機。
黑峪村的“花田之約”項目讓記者眼前一亮。昔日沉寂的老屋搖身變為花香彌漫的咖啡館,院墻花藤纏繞,游客閑坐露天座,細品花茶清芬,遠眺山色,近賞花海,愜意如畫。半畝花田溯源基地的品牌生活館里,香氛、身體乳等花卉衍生品琳瑯滿目。黑峪村沿著“品牌+農戶+基地+旅游”的生態產業化路徑,打造多場景鄉村綜合體,吸引90位村民歸巢創業,小山村的“網紅”氣質日益濃厚。
踏入牛泉鎮龐家莊村山楂之戀田園綜合體的車間,濃郁醉人的山楂香瞬間俘獲嗅覺;山楂之戀博物館里,從古籍記載到現代深加工,清晰勾勒出一顆小小山楂的華麗“蛻變史”。龐家莊聯合周邊6村深耕山楂產業,研發出60多種制品,讓“小紅果”變身富民“大產業”,年產值強勢突破2億元,其凍干山楂更是占據全國市場三分之一以上版圖,榮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從繡惠的錦鱗躍動,到明水的稻浪飄香;從高莊的紅綠交響,到牛泉的山楂凝香……這一路探訪,一個個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樣板,生動詮釋著“產業興則鄉村興”的硬道理。濟南正以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為筆,以文化賦能為墨,以設施升級為紙,在泉韻鄉居的畫卷上持續揮毫,讓更多鄉村細胞煥發澎湃活力,共同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麗詩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