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開始"讀懂"古羅馬人的筆跡,歷史研究正在被重新定義!谷歌新工具Aeneas讓殘缺銘文重獲新生,但23位歷史學家卻吵翻了天——機器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喜怒哀樂嗎?
據《自然》雜志7月23日最新研究,谷歌DeepMind與諾丁漢大學聯合開發的AI模型"Aeneas",可精準修復古羅馬殘缺拉丁銘文,斷代誤差僅13年,地理定位準確率達72%。這項被稱為"數字考古學革命"的技術,正讓兩千年前的歷史碎片重獲新生,但也引發了一場關于歷史解讀權的激烈辯論。
AI修復術:從字母到文明的解碼
多模態修復魔法:Aeneas通過分析17.6萬條拉丁銘文(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8世紀),構建了全球最大的"古羅馬文字基因庫"。當輸入殘缺銘文時,它能像拼圖大師般補全缺失內容——即使不知道缺失長度。在實驗中,對于10字符以內的缺損,修復準確率達73%;面對嚴重破損文本,仍能保持58%的正確率。
超越人類的時空感知:更令人驚嘆的是其歷史定位能力。通過將銘文轉化為"歷史指紋",Aeneas能在62個羅馬行省中精準定位銘文來源,誤差不超過13年。這意味著一塊模糊的墓碑殘片,瞬間就能找到它在帝國版圖中的"出生地"。
多感官協作:不同于傳統文本分析,Aeneas創新性地融合圖像識別技術。當處理帶圖像的銘文時,它會同時分析文字風格與雕刻特征,就像考古學家既讀文字又看紋飾。這種"圖文互證"能力使軍事證書等復雜銘文的修復效率提升3倍。
歷史新發現:被AI改寫的古羅馬往事
在英國博物館塵封的倉庫里,一塊公元2世紀的軍事證書殘片因"F[ ]L[ ]A[ ]"的殘缺字樣困擾學者數十年。Aeneas掃描后,紅色補全文字赫然出現:"FIDELIS LEGIONIS"(忠誠軍團),瞬間揭示了這是圖拉真皇帝時期授予多瑙河軍團的榮譽證書。
更具突破性的是對"奧古斯都事跡錄"的重估。這份記錄羅馬第一位皇帝功績的銘文,學術界對其撰寫年代一直存在公元前10年與公元14年兩派爭議。Aeneas通過比對2000余條平行文本,提出"雙高峰假說"——部分章節可能完成于奧古斯都晚年,部分由提比略增補,為這場持續百年的辯論提供了量化依據。
"它找到的平行文本徹底改變了我的研究視角。過去需要一周的文獻檢索,現在15分鐘就能完成。"參與測試的劍橋大學歷史學家Dr. Emma Thompson感嘆道。實驗顯示,歷史學家在AI輔助下,地理歸屬準確率從27%躍升至68%,斷代誤差從31年縮短至14年。
人機大戰:當算法遇上人文思考
這場技術革命并未贏得所有喝彩。哈佛大學古典學教授Kathleen Coleman尖銳指出:"Aeneas能補全字母,卻讀不懂文字背后的情感。當它把'悲傷'的銘文補成'喜悅',誰來為這種誤讀負責?"
爭議焦點集中在三個方面:
- 語境缺失:AI曾將一塊祭祀銘文的"[ ]M[ ]R"補全為"IMPERATOR"(皇帝),但歷史學家考證應為"IMMOLATIO"(獻祭),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 創造性風險:牛津大學團隊發現,AI傾向于選擇數據庫中高頻出現的"標準化文本",可能掩蓋銘文的獨特文化價值。
- 倫理邊界:大英博物館拒絕將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數字化供AI學習,擔心算法過度解讀破壞文物完整性。
諾丁漢大學項目負責人Thea Sommerschield回應:"Aeneas不是要取代學者,而是成為顯微鏡般的工具。它提供20種補全可能,最終選擇權永遠在歷史學家手中。"
未來啟示:數字時代的人文守護
Aeneas已開源其代碼和數據集,并推出交互式平臺predictingthepast.com。研發團隊計劃下一步擴展至古埃及象形文字和甲骨文領域,讓AI成為破解人類文明密碼的萬能鑰匙。
但技術狂飆突進之時,更需堅守人文底線:
- 可解釋原則:AI必須展示補全依據,而非"黑箱決策"
- 多元校驗:關鍵修復需經3位以上專家交叉驗證
- 文化尊重:對原住民文字等敏感領域,需獲得社群授權
正如古羅馬哲人西塞羅所言:"歷史是時代的見證。"當AI開始參與書寫這段見證,我們既要擁抱技術帶來的光明,也要警惕算法可能投下的陰影。畢竟,真正的歷史不僅是文字的拼接,更是文明溫度的傳遞——這或許是機器暫時無法替代人類的最后陣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