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32年的“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今年首次將廣播劇納入夏令營矩陣,推出“聲音積木:搭建自己的微型廣播劇夏令營”。7月21日至22日,8名小營員在古典音樂錄音師、制作人馮漢英,中國音樂學院錄音專業博士、優秀青年教師黃一倫,中國傳媒大學錄音藝術碩士研究生于佳禾的帶領下,踏上了一場聲音創作之旅。他們從零開始,親歷了劇本構思創作、聲音采集錄制、元素整合到最終剪輯的全過程,用聲音的“積木”搭建出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宇宙。
7月21日上午,藝術總監馮漢英主持開營儀式。他精心選取了《夜幕下的哈爾濱》《鬼吹燈》《小豬佩奇》《復仇》4個經典廣播劇片段,引導孩子們初步感受聲音藝術的魅力,辨識不同作品的特色。
本次夏令營的核心在于“親自動手做”。每位學員都從構思開始,創作了自己的原創劇本,并在老師指導下反復討論、打磨直至定稿。這種全程自主實踐的過程,極大激發了孩子們的成就感與創作熱情。
對白與動效的錄制是夏令營的核心環節之一。在這個環節,每位學員的劇本都經歷了多次精益求精的錄制過程。大家在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優化、再重新錄制,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迭代提升”的模式,有效培養了學員們通過實踐反饋持續改進的能力。本次夏令營使用名為“收音機工作站”的專業剪輯軟件。學員們將錄制好的對白、親手收集或制作的動效(如腳步聲、風聲、警報聲等)、精心挑選的背景音樂等素材,在軟件中進行整合、剪輯與混音,最終“變”出了屬于自己的廣播劇作品。
7月22日下午的閉營儀式上,8位學員變身“聲音小專家”,7部微型廣播劇作品驚艷亮相,既有對經典文學片段的創意改編,也有充滿未來感的原創科幻奇想;既有古韻悠長的武俠江湖,也有源自真實生活的童趣故事。豐富的題材展現了小創作者們無限的想象力與獨特的視角。
其中,15歲的何同學改編了經典小說《小王子》的片段,除了基礎獨白與旁白,他精心加入了鉛筆書寫、風聲等細節音效。授課老師黃一倫評價其作品“聲音層次豐富且完整,這得益于他深厚的廣播劇賞析功底”。他在得知今年的“打開藝術之門”新推出了廣播劇夏令營后,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成功實現了從資深聽眾到廣播劇創作者的轉變。
12歲的趙同學、15歲的石同學也都相繼完成了從“小說家”到“廣播劇編劇”的轉變。孩子們不斷突破自我,激發潛能,在創作中審視作品,更在過程中收獲了寶貴的自我認可。石媽媽在活動后激動表示,“作為家長,親眼見證孩子全心投入、激情迸發,我不禁熱淚盈眶。當孩子將真實的生活與情感融入作品呈現于我們面前時,那份神奇與美妙令人動容。”
“短短兩天的夏令營,能迎來這么多熱愛聲音、熱愛創作的小營員,我們感到由衷的喜悅。” 閉營儀式上,主理人馮漢英老師表示,“回顧這兩天的活動,同學們深度參與并實踐了廣播劇制作的全流程,展現了出色的責任感和團隊精神,非常了不起。本次夏令營就像是引領大家進入了這片未知的森林,讓大家初窺了其中的美妙元素,點燃同學們對其中某個領域的興趣火花,期待大家未來能在這片天地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攝影/蘇冠名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周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