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時代,迭代升級周期顯著縮短:與過去燃油車平均5至7年換代周期相比,新能源汽車迭代時間平均為8至12個月,部分頭部品牌甚至實現半年級別的重大升級。
與之對應的是驗證周期被不斷壓縮。作為承載生命安全的產品,一輛汽車必須要經歷怎樣的磨煉才能走進千家萬戶?在看不見的地方,有哪些“不能被省下”的成本?
7月18日,上汽大眾舉行“品質開放日”活動。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走進上汽大眾。
25天暴曬和10萬次開關
“請所有人戴上墨鏡!”進入整車陽光模擬實驗門前,上汽大眾給所有參觀者提出了要求。推開門后,一切豁然開朗:這里使用接近太陽光的全光譜輻射源,對整車或汽車零部件進行模擬陽光120℃的暴曬的試驗。
工程師介紹,強光照射的目的是考察整車以及汽車零部件在長期暴曬條件下的老化性能,保障產品使用時耐用、穩固。
“25天的加速測試即可模擬吐魯番干熱沙漠或海南濕熱氣候下的一年自然老化。這種全光譜光照模擬系統,相較于行業常見的氙燈或紅外線測試,更貼近真實日光構成。”
除了陽光暴曬,在這個車間,實際上車輛在近120℃的暴曬和-50℃的冷凍的溫度中反復經歷“冰火兩重天”,同時還要經歷高濕、鹽霧、腐蝕等全球極端氣候,才算真正過關。
門蓋強度耐久試驗室,機械臂正以每秒1.5次的頻率重復開關車門,累計10萬次的開關,來快速考察車輛四門兩蓋的鈑金結構和相關附件在極端條件下的功能和壽命,用以在研發階段及時發現并解決車輛四門兩蓋可能的損傷問題。
四通道車身試驗室進行液壓振動試驗,通過模擬整車在道路行駛中受到的垂向載荷,包括焊縫強度到保險杠蒙皮的耐久性,200多個零件在-30℃至40℃的溫度交變等,考核車身結構及內外飾的強度;水管理性能試驗室,進行整車雨淋密封性測試,包括22種涉水場景的模擬測試,其中最大降雨量達到普通特大暴雨級別的數十倍,以上種種都遠超國家標準。
看不見的細節
暴曬、沖淋……除了看得見的品質外,上汽大眾還在很多看不見的細節追求極致。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宋健表示:“研發一款車必須經過完整的開發和驗證流程,對整車進行標定、對參數進行匹配,可能消費者看不見,但很重要。”
比如上汽大眾NVH表現優秀,很少感知到車輛行駛中噪聲、振動及由此帶來的不舒適感。在整車四驅轉鼓試驗室內,秘密揭曉:這里采用雙鼓面安裝模式的聲學試驗環境,并配備了高精度麥克風和專業聲學環境,試驗時,使用輪轂模擬不同道路,車輪隨著輪轂旋轉,測量車內外噪聲,通過控制動力總成和輪胎等噪聲源,工程師們記錄車輛細微噪聲的差異,并給出對應解決方案。
隨著車輛智能化等級提升,車內電子設備穩定運行也很重要。在電磁輻射抗擾試驗室內,上汽大眾從零部件層級開始遵循“每件必測,合格上車”的原則,讓車輛既不受強電磁場干擾,也不影響其他設備的運行和整體健康。
“一桿秤”和“8000條鐵規”
支撐這些“硬核”測試的,是一套近乎苛刻的標準體系。在整車和零部件設計、開發的全過程中,上汽大眾嚴格遵守的標準有近8000條,涵蓋國標、大眾集團企業標準以及“DIN/ISO/VDA”國際標準。其中國家強制性標準近500條、大眾集團標準2360條、國際標準3850條。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表示:“定義一款車能否進入市場,上汽大眾有‘一桿秤’。這桿秤背后的信心,來自于穩定的試驗資源和完備的開發與驗證體系。每一個結論,都是通過大量的試驗驗證,并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更新試驗標準而得出的。”
然而嚴格的標準背后必然是同等嚴格的測驗時長。面對當下新能源汽車快速迭代的需求,上汽大眾如何應對?
陶海龍的答案是:效率提升不靠砍流程,而是把串聯改為并聯,用數字化、虛擬標定和臺架擴容“以空間換時間”;通過數字化虛擬技術優化試驗流程,更以“中德時差接力”實現24小時不間斷開發。在標準不降的前提下,將開發周期從54個月壓縮到24至36個月。
也就是說,當下汽車的“智能化”,不僅應該用于車輛配置的升級,更應該用于安全的驗證,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安全驗證效率,盡可能把問題“殺死”在出廠前,這才是“汽車智能化”更應該應用的場景所在。
從陽光暴曬的極限考驗到電磁兼容的嚴苛測試,從8000條標準的鐵律堅守到數字化技術的高效賦能,上汽大眾的“品質開放日”揭開了一個樸素卻深刻的道理:汽車迭代可以提速,但安全與品質的底線不能退讓。在新能源汽車競速向前的賽道上,“千錘百煉”不是成本的浪費,而是對用戶的承諾;“開進千家萬戶”不僅是市場的認可,更是對每一份信任的回應。
當智能化、電動化重構汽車產業,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止于參數表的更新速度,更在于對“安全”二字的敬畏——用標準錨定底線,用技術提升效率,用匠心守護品質。這或許正是傳統車企在新賽道上的底氣所在:以不變的嚴苛,應對萬變的市場;以扎實的根基,支撐迭代的速度。畢竟,能穿越周期的產品,從來都經得起時間和用戶的雙重檢驗。
原標題:《上汽大眾“品質開放日”實錄:經得住千錘百煉 才能開進千家萬戶》
欄目主編:李吉 文字編輯:丁延吉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丁楠 徐崇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