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選槽里翻涌的礦漿,吞噬了六張年輕的臉龐,只留下一串未完成的夢想。
內蒙古草原的七月本該是生命最蓬勃的季節,六名東北大學學生的青春卻永遠凝固在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的浮選槽里。當腳下的格柵板毫無征兆地脫落,那些即將升入大四的年輕生命如斷線風箏般墜落,在翻滾的礦漿中無助掙扎。
他們曾戴著安全帽,懷揣著對專業的熱愛走進這座廠房。沒人告訴他們,腳下這塊號稱“今年剛完成更換”的格柵板,竟會成為吞噬生命的死亡陷阱。
安全報表上的漂亮數字,掩蓋不了滲入骨髓的隱患
當救護車的鳴笛撕裂草原的寧靜,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公司的安全生產記錄被染上洗不去的血色。就在事故發生的十三天前,這家企業還在高調宣傳“上半年安全生產委員會會議”,信誓旦旦承諾要“以制度形式切斷事故發生因果鏈”。
更諷刺的是,今年二月他們剛剛宣布浮選車間實現了“安全環保事故為零、職業健康事故為零、安全生產事故為零”的“三零”佳績。
可檔案柜里還躺著呼倫貝爾市應急管理局的處罰決定書——2024年因尾礦庫“未批先建”被重罰51.8萬元;2021年安全檢查中赫然記載著二十七條安全隱患。這些刺眼的記錄與“零事故”的捷報在同一個空間里共生。
當年輕的生命在浮選槽中消逝,那些安全報表上光鮮的數字瞬間化為飄散的紙灰。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宣布提級調查的決定像一記耳光,打在所有用文件代替鐵索、用口號代替護欄的責任方臉上。
實踐基地的金字招牌,遮不住安全鏈條的裂痕
“參觀是很安全的,沒想到今年會發生意外。”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老師的聲音里帶著顫抖的無辜。這句話像一把生銹的鑰匙,打開了悲劇的另一個暗箱——象牙塔與企業車間之間那條從未真正牢固的安全紐帶。
自2017年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以來,這座礦山每年七月都會迎來約五十名采礦工程專業學生。校方與企業共同打造的“優秀實踐教育基地”招牌在官網上熠熠生輝,卻無人細查浮選車間二層平臺格柵板螺栓是否銹蝕。
學生們排著隊走過高危區域時,安全繩在哪里?應急預案在哪里?危險區域警示標識在哪里?新華社的詰問如重錘擊打社會良知:“暑期實踐本是課堂延伸,校方在組織學生進入工礦企業等復雜環境前,如何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
那條被所有人想當然的安全鏈條,原來早已布滿裂痕。
礦漿吞噬的豈止生命,更是教育良知
遇難學生中有一位“學習成績不錯”的年輕人,他本該在今年九月穿著整潔的工裝走進畢業招聘會。如今他的課桌上,專業教材永遠停在了《浮選工藝》那一章。這些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不會想到,一次與畢業要求掛鉤的必修實踐,竟成為人生的終點站。
浮選槽不是普通水池,礦漿密度遠超水體。從業者的解釋令人窒息:“人掉進去動不了”。當格柵板突然消失,六具年輕軀體墜入粘稠的礦漿時,那種絕望的掙扎該是怎樣撕心裂肺?
而同樣的悲劇在四年前已有預演。2021年11月,湛江某工廠工人因格柵板斷裂墜入循環槽身亡。調查報告明確指出“企業未對頻繁通行區域采取加固措施”的罪責。這本該成為全國工礦企業的安全警示教材,卻塵封在檔案室里,直到今天用六條人命重新啟封。
涉事礦廠現已全面停產,呼倫貝爾草原的風吹過寂靜的廠區,拂過那些更換不久卻已吞噬生命的格柵板。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提級調查組的成立,承載著千萬人灼熱的目光。
事故車間入口處,“安全生產天數”的電子屏永遠定格在恥辱的數字。不遠處的學生公寓里,六張空床鋪上還攤開著礦物加工專業的教材,書頁間夾著他們出發前夜寫下的實習計劃。
當浮選機重新轟鳴的那天,礦漿依然會翻涌如沸。只是那粘稠的漩渦里,沉淀著六個家庭破碎的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