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閆碩
近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醫養結合示范項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深入推進醫養結合。
醫養結合就是醫療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就是面向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對于每個老年人來講,醫療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一個都不能少。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隨著我國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推動醫養結合已然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廣大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的有效舉措。實際上,2022年,國家衛健委便推動建設醫養結合示范項目。
與前一版工作方案相比,此次推出的《工作方案》在創建目標、創建范圍、創建標準方面均有調整,以更好順應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經過過去幾年的建設,部分社區已經摸索出一些可推廣的模式。《工作方案》的印發為醫養結合建設提供了明確指引,使其更加有章可循。我們也想借機推出一些服務包,加大信息化建設,優化醫療服務供給,同時聯合養老機構,探索醫養結合的創新發展模式。”
先行先試
與2022年的《醫養結合示范項目工作方案》相比,新版《工作方案》有諸多不同。
在創建目標方面,《工作方案》提出“更好順應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這與此前“更好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的表述有所不同。與“滿足”相比,“順應”更遵循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的客觀規律、發展趨勢,偏向于一種被動提供服務的狀態。
一位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負責人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在醫養結合工作中,社區衛生醫療機構處于一種比較被動的位置,大多數時候是當老年人有需要時我們才會上門提供醫療服務,有時也會主動入戶,但會先打電話確認老年人是否需要醫療服務,以及需要什么服務。”
談及“被動”,上述負責人也指出,在醫養結合中,其實“養”的位置應當是放在前面的,大部分老年人可能是居家養老,平時由街道或養老驛站推進養老服務,在必要時會由社區醫生提供醫療服務。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稱為“養醫結合”可能更為貼切。
在創建范圍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創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縣(市、區)、全國醫養結合示范機構,均為每2年評估一次,每次命名100個左右,其中示范機構包含中醫藥特色的示范機構,2030年完成創建工作。與前一版相比,此次并未提及創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省(區、市)。
對此,資深醫改專家徐毓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省為單位推動示范區建設,范圍太大,而且省內各地的情況也都不一樣。這次只是在更小單位推進示范建設,可以讓這項工作變得更有效。
在創建標準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縣(市、區)包含黨政重視,部門協同;政策支持,推動有力;固本強基,優化提升;嚴格管理,強化監督;完善支撐,加強保障;群眾認可,評價良好6個方面。
全國醫養結合示范機構的創建條件為運營滿5年及以上(以取得資質時間為準),近2年入住率達到實際運營床位的65%及以上,入住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超過65%。優先推薦對老年人開展健康和需求綜合評估,建立老年人電子健康檔案,對老年疾病開展早期干預,開展居家和社區醫養結合服務,為老年人家庭照護者提供心理干預、培訓和支持,注重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質量和效率的醫養結合機構。
與前一版相比,兩個“65%”的指標均有所提高,此前分別為60%、50%。“這一變化反映出國家對養老服務質量的更高要求,但同時也暴露出市場需求大與床位使用率低的矛盾,其實核心問題在于費用支付。床位使用率低導致養老機構經營困難,服務與收費難以提升,進而影響其正常運營。盡管65%的目標明確,但實現起來會面臨挑戰,尤其是缺乏資金支持使得目標難以落實。”徐毓才指出。
如何緊密結合?
多位受訪者向記者表示,“醫”和“養”到底應該如何緊密結合,仍然需要深入探索。
在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推動醫養結合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指出,這些年,經過具體實踐,我們形成了四種比較成熟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一是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服務機構進行簽約合作,提供服務。二是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養結合服務。三是養老機構依法依規開展醫療衛生服務。四是醫療衛生服務延伸到居家和社區。
簡而言之,醫養結合主要強調醫療機構向養老服務延伸,養老機構向醫療服務延伸。“之所以強調養老機構向醫療服務延伸,主要是因為目前很多養老院缺少甚至沒有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近些年醫療機構規模不斷擴張,很多醫療機構的床位出現了閑置的情況,所以國家提出一些醫療機構可以向養老方向發展和轉型。”徐毓才說。
徐毓才進一步指出,從操作層面看,有些是醫院設置老年病區,有些是養老機構設置醫療區,也有一些其他情況,但醫養結合機構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還需要持續探索。
王紅向記者指出:“在具體的實踐中,一方面,社區醫院會在養老院設立家庭醫生工作室,定期為老年人做健康評估,我們社區也聯合疾控中心在養老院設立了醫防融合工作站,這些都是創新嘗試。另一方面,養老院的老人需要醫療服務時會來醫療機構,如果有需要我們也會向二級甚至三級醫院轉診,目前已經打通雙向轉診這一完整鏈條。”
目前,醫療機構向養老服務延伸還有提升的空間。王紅表示,其實“養”的大部分都是養老驛站在做,比如助浴、助餐、陪診等,實際上就缺少橫向的聯合機制。
破局的關鍵在于打破信息壁壘。王紅指出,有些地區各部門之間的數據都不互通,并不能真實反應轄區內老人的真實情況。比如,一些老人可能已經搬去養老院或出現了其他情況,但醫療機構這邊的信息并沒有及時更新。“街道有居委會,居委會又有樓長,另外可能也有專門管理老年群體的部門,他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掌握相關信息,能否及時對接給醫療機構很重要。”
對此,《工作方案》強調,醫養結合數據準確并能有效用于指導實際工作。推進“互聯網+醫養結合”,充分利用現有服務平臺,推進醫療、養老服務信息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
多位專家指出,“互聯網+醫養結合”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過去我們提出‘9073’的模式,也就是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是社區養老,3%是集中養老。隨著信息化手段的不斷完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可以通過互聯網模式解決,如果沒有這種新的服務模式,很難實現養老服務的全覆蓋。”徐毓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