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梯門鎮的東平縣精神衛生中心內一片清涼。穿過大廳,病房區里的患者們正跟著大屏幕做最近流行的手勢舞,氣氛輕松愉快。
老人在東平縣失能老人集中供養中心進行認知障礙訓練。(受訪單位供圖)
與普通精神衛生機構不同,這里兼具養老功能,有215名特困精神障礙患者在此得到養老服務。
“我母親今年68歲,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十余年。她以前在養老機構,由于缺乏精神疾病方面的專業治療,情緒不穩定,讓我十分發愁。這里既能穩定她的病情,又有良好的養老服務,我終于能松口氣了。”患者家屬林寧說。
為突破傳統養老模式局限,東平縣通過資源整合與機制重構,實施分類、分區域、分情況供養,推動醫養結合多元化、專業化發展。東平縣副縣長喬強介紹,該縣將縣域內的老人按照自理能力、健康狀況等進行分類,打破“一鎮一院”布局,環東平湖打造“東西南北”4個集中供養片區,將14處鄉鎮(街道)的養老和醫療資源整合為6處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和1處精神衛生中心,全面保障特困人員照護需求。
在東平縣失能老人集中供養中心,老人們在臥床休息,有的用著理療儀,有的老人正在智能床體的輔助下翻身……中心與大羊鎮衛生院“兩院一體”并軌發展,共享醫療設備和專業團隊,形成醫養結合新模式。供養中心設置醫療區,配置有全科診室、康復訓練室、針灸按摩室、安寧療護病房等,實現“養中有醫、醫中有養”。
“在這里,老人生病了能夠接受專業治療,病愈之后可以做康復訓練,平時可以享受養老服務,生命最后時刻也有臨終關懷,基本實現了養老全周期管理。”東平縣大羊鎮衛生院副院長李雷國說。
今年63歲的侯召長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曾經因急性腦出血被送醫救治,病情穩定后入住東平縣失能老人集中供養中心。中心康復科為他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經過系統治療,他從嚴重偏癱失語恢復到能夠借助助行器行走,基本實現生活自理。如今,侯召長逐漸融入供養中心集體活動,精神狀態穩定。
東平縣衛生健康局局長陳兆偉介紹,全縣838名集中供養老人在設備完善、服務周到的環境中安享晚年,逐步實現從“兜底養老”到“品質養老”的轉變。同時,東平縣還以家庭醫生分片負責形式,為3926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2514名經濟困難老年人提供照料護理、健康指導、綠色轉診、助餐助潔等醫養結合服務。(記者滕軍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