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普通的實習參觀,卻因一塊金屬格柵板的斷裂,成為6個家庭難以承受之痛。7月23日上午10時20分,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6名大三學生在帶隊教師帶領下,來到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觀摩浮選工藝。當7人站在浮選槽上方1.2米×3米的鋼格柵板平臺時,一側固定角鋼的陳舊性裂紋突然斷裂,整塊格柵板瞬間翻轉,師生8人毫無防備地墜入深達數米的浮選槽 。
浮選槽內翻滾的并非普通水體,而是由磨碎礦石、水和浮選藥劑混合而成的濃稠礦漿。這種混合物密度遠超水,且含有腐蝕性化學藥劑,溫度可達40℃以上 。更致命的是,浮選槽底部安裝的攪拌裝置仍在運行,強大的水流裹挾著礦渣不斷沖擊。目擊者稱,事故發生后47分鐘內,救援人員使用繩索和專業設備才將被困者逐一救出,但6名學生已因吸入礦漿導致呼吸道灼傷、多器官衰竭而不幸遇難,僅帶隊教師僥幸生還。
事故發生后,涉事企業與學校的應對引發輿論強烈關注。7月24日上午,中金黃金發布簡短致歉聲明,將事故原因歸咎于"格柵板脫落",這一表述被專業人士批評為"避重就輕"。冶金行業標準明確要求,鋼格柵板需定期進行無損檢測,尤其焊縫部位需重點檢查。但調查組發現,涉事企業2月份雖對部分格柵板進行"局部更換",卻未對全部焊縫進行探傷檢測,且事發平臺未設置承載人數標識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該企業2月25日官方公眾號文章曾宣稱"實現零事故安全目標",并強調"少一分成本就多一分利潤"的經營理念 。
事故細節披露后,社交媒體迅速形成輿論焦點。有網友通過技術分析指出,1.2米×3米的格柵板理論承重約2噸,7人站立產生的載荷遠未達極限,焊縫陳舊性裂紋才是根本原因 。更有業內人士曬出同類型選礦廠的安全管理規范,強調高危區域必須配備雙重防護網、強制佩戴救生裝備等措施 。針對"溺亡"這一表述,多名化學專家指出,礦漿導致的死亡是典型的"化學性窒息+機械性損傷",與普通溺水存在本質區別,用詞不當可能影響事故定性 。
面對輿論壓力,呼倫貝爾市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將重點核查企業安全制度執行情況、學校實習組織流程等關鍵環節。目前,涉事車間已全線停產整頓,東北大學暫停所有礦山實習項目,并成立家屬善后專班。根據《工傷保險條例》,遇難學生家屬可獲得一次性工亡補助金(2024年標準為98.56萬元)、喪葬費等賠償,但經濟補償無法彌補生命消逝的創傷 。
就在剛剛,有媒體爆料稱,企業分管安全的副總經理、車間主任、當日監護人員共3人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而東北大學也已啟動校內問責,并暫停所有赴礦山現場實習活動,
這場悲劇暴露出工業安全生產中的深層矛盾。當"降本增效"與"生命至上"發生沖突時,部分企業選擇了前者。而高校實習環節的安全監管漏洞,更讓年輕學子成為制度缺陷的犧牲品。正如網友所言:"每一條安全規程都是用鮮血寫成的,漠視這些規程,終將付出生命代價。" 期待調查組能徹底查明真相,讓6名遇難者的生命不再成為安全生產數據中的冰冷數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