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泰國翻譯的第一本中國古典小說,其影響之大甚至出現了專門的“三國文體”。
公元1835年,布拉德利醫生把西方印刷術傳入到了泰國,此時正值泰譯本中國古代小說風靡全國,很快這些已經翻譯好的文學作品被印刷出版,泰譯本中國古代小說得到前所未有的盛傳。
而《三國》(泰語譯本《三國演義》)正是第一部印刷出版的小說,但《三國》篇幅較長,以致不能按期出售,《三國》是人人想得的讀物,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也因為這樣,其他泰譯本中國古代小說很快同樣得到了印刷出版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三國》是當時最貴的泰譯本中國古代小說。
這些讀物印刷出版,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與歡迎。許多報社都在副刊上刊登中國小說,以中國古代小說為自家報刊的主打品牌。當時泰國有幾家報紙之所以得以生存,完全是靠刊載中國文學作品。
但時間一久,已譯成泰文的中國古代小說就被許多報社連續刊登完了,而新的作品沒有出現,讀者們開始感到厭倦。
報社為了保持報刊的銷售量,不得不自行聘請華人、華裔、華僑進行翻譯。如在1921一1945年間逞羅報社翻譯了《武則天》即《武則天外史和《七俠五義》等。
翻譯中國古代小說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到的事。
這里牽涉到很多因素,一是譯者本身的文學修養,二是原著作品質量的高低包含印刷質量,內容質量,三是資金贊助的問題,四是翻譯者本身的興趣,五是時代風氣的關系等等。
所以許多文人開始選擇了仿造、自編中國古代小說這條路,這樣的作品被稱作“仿中國小說”。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泰國的泰文報刊雜志如《京華報》、《逞羅民眾報》、《泰語》、《學生》、《泰女》、《沙拉努恭》等都經常刊登“仿中國小說”。
久負盛名的民辦報紙《京華報》,曾刊登以明朝萬歷年間一位公正而廉潔,為民伸冤的清官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左維明》,并因此蜚聲于泰國報界。
《暹羅民眾報》亦以刊登《郭云龍》、《忠豪傳》等“仿中國小說”而為泰國廣大讀者所喜愛。三十年代,以出版中國內容的小說而名聲遠揚的哇他那努恭出版社異軍突起,因傳播中國文化而獲得了崇高的聲譽。
這些故事全都用中國人名和地名,是由泰國作家或華人作家獨自創作的仿造物品。
有的是泰國作家寫出來的作品,只在人物和地點借用了中國名稱,有的甚至用美國電影為題材,然后經改頭換面把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說是發生在中國。
在“仿中國小說”泛濫之時,許多泰國作家干脆開始不再隱瞞這些小說作品的偽造性,承認它們是自己編寫而成的新小說。
然而,這些作品出版后,同樣受到歡迎,因為它們仍然是模仿“三國文體”的寫作方式寫出來的,使讀者們感到親切。
如碧塔亞隆功親王所編的《皇太后》,還有泰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克立·巴莫親王所著的《慈禧太后》,都是以清代慈禧皇后為講述的對象,故事描寫逼真、動人,流傳后不久就被改編成戲劇劇本,上臺出演,轟動文學界。
我們也由此可見,為什么中國人在泰國會得到特別親切地對待,而在很多中國人眼里,泰國也是一個距離感很小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