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 吳洲星 著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有大量文學作品聚焦于戰火硝煙與英雄壯歌。吳洲星的長篇小說《鐘聲》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炮火縫隙中一個特殊的庇護所——位于寧波奉化山坳里的國際災童教養院。七八年前,她感動于抗日戰爭時期竺梅先、徐錦華夫婦毀家紓難救助災童的真實歷史事件,決意將之寫成小說。經過史料收集、實地考察、相關人士采訪,今年正式將之出版。
在小說里,吳洲星以細膩深沉的筆觸,講述了實業家梅耀庭夫婦在戰亂中收容近六百名孤兒,踐行“既養且教”理念的故事。細細讀來,我發現它不單是戰爭苦難的見證,更是一曲關于教育救贖、文明傳承的宏大頌歌,對當代教育也有啟迪意義。
守護童年就是守護人類文明
《鐘聲》的獨特價值在于它具有超越性的敘事視角。通覽整本小說,吳洲星沒有沉溺于對戰爭殘酷表象的書寫,而是透過少年湛秋的流亡之旅,揭示戰爭最深重的創傷:戰爭發動者罪惡滔天,抗戰者也容易被仇恨烤干柔腸,最終造成人類文明根基的摧毀。因此,當湛秋目睹家園化為廢墟,淪為乞兒時,梅耀庭夫婦的出現宛如暗夜燈塔。他們以實業家的魄力、悲天憫人的情懷,在戰火中構筑起一個教育烏托邦,“收養戰爭孤兒,僅僅讓他們吃飽飯是不夠的,既要養,也要教,將他們培養成有用之才”,其行動已經超越了慈善范疇,升華為對文明火種的自覺守護。
梅先生“匹夫雖微,興亡有責”的宣言,是其大愛情懷的根基。他辦傷兵醫院,將輪船沉底以御敵艦,捐獻飛機支援前線,更將家財傾注于教養院建設。書里有個讓人震撼的細節,“謀福號”送第二批兒童時,為了打破日寇封鎖,梅先生巧妙搭載兩百具寧城同鄉棺槨返鄉,讓生者與死者在文明的歸途上同行。這種對生命尊嚴的敬畏與對文化根脈的維系,正是反法西斯精神的深層內核——不僅抗擊軍事侵略,更要抗擊他們對人類文明秩序的踐踏。
“全人教育”的戰時實踐
在小說里,災童教養院絕非簡單的避難所,而是一個完整教育生態的微縮實驗。吳洲星以綿密的筆觸還原了八十余年前“全人教育”的實踐,對當下仍有深刻的鏡鑒意義:
其一,德育為先的人格塑造貫穿于日常。梅先生“毋忘國仇家恨,應發奮自強”的開學演講如黃鐘大呂,將民族大義深植童心。其二,在智育方面,教養院課程體系完備,多學科并重。歐陽老師發現湛秋的文學天賦,悉心指導其寫作,從作文褒獎到鼓勵創作抗日劇本《保衛星火村》,體現出“因人施教”的理念。其三,體育強魄與軍事訓練并重。體育教師組織挖戰壕、制模型,在游戲中培養尚武精神。寒冬清晨的院歌合唱,雪地里的嬉戲奔跑,無不強健著孩子們的筋骨與意志。其四,美育滋養心靈。莊老師發現林紅葉的繪畫天賦,為其舉辦畫展;梅先生帶大家看曇花在夜晚綻放:時局再艱難,也不可錯過美好事物。其五,勞動教育奠基自立之本。小農場耕作、衣物漿洗、幫廚值日等日常勞作,讓“自食其力”從口號變為生存技能,為亂世中的未來鋪下堅實路基。
這種“全人教育”的模式,成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生動實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整個的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也要守護人之為人的完整性。
賦予歷史以血肉和溫度
《鐘聲》將戰爭這一重大主題溶解于瑣碎的生活肌理中,顯現其出色的文學性。同時,這種日常敘事不僅沒有削弱主題的深度,反而在“方向性”“人民性”與“典型性”的交織中,為宏大歷史注入了血肉與溫度。
日常敘事的“方向性”,在小說中表現為戰爭如何改變了童年的生活。湛秋在音樂教室吹奏小號的寧靜瞬間被炮聲撕裂,他歸家路上熟悉的西餐廳化為扭曲的廢墟,溫馨的家庭晚餐被難民收容所的一碗薄粥取代。這些日常細節展現的正是戰爭巨輪碾過個體生活時留下的血污履跡。但它們昭示著個人命運與國家存亡的不可分割,在細微處揭示歷史行進的方向。
日常敘事的“人民性”,在小說里體現在對戰爭中具體而微的“人”的深情凝視。小說中的人物絕非概念符號:校工黃伯收留湛秋時面對妻子的抱怨流露的為難,難童大華、小華兄弟乞討求生中的親情,梅夫人在教養院管理瑣事中展現的剛柔并濟……這些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幅戰火下中國平民的“眾生相”,他們的堅韌、互助與在苦難中不滅的良善,正是民族生命力的根基所在。
日常敘事的“典型性”,在小說里體現在對日常生活素材的精心提煉與升華。比如在“摘楊梅”風波中,孩子們面對抉擇,超越了事件本身,升華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義、團結與信任的追求。這種高度凝練的日常沖突,折射出戰爭對兒童心靈的沖擊、教育者的智慧以及苦難中生長的情誼之光。
《鐘聲》將反法西斯敘事深化為文明存續的命題——梅先生們守護的不僅是兒童的生命,更是人類文明之光,是人之為人的教育權利與文化尊嚴。教養院禮堂懸掛的校徽上,繪著海浪與火焰托舉著救生圈,寓意“救難童于水深火熱”。這本書啟示我們:真正的教育永遠是“救生圈”,它必須在驚濤駭浪中堅守“培育全人”的目標——培養兼具健全人格、敏捷思維、康健身心、實踐能力與審美情懷的“人”,才是對野蠻最徹底的勝利。
(作者系中國計量大學教授、兒童文學作家)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6日 第03版
作者:柳偉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