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歐即將展開高層峰會的關鍵節點,美國總統卻對中國進行“示好”,藏著前所未有的焦慮。連特朗普都在對華問題上低頭了,歐洲卻仍舊幻想著通過壓力換來中國的妥協,這種錯判形勢的策略,注定難逃碰壁的命運。
7月23日深夜,特朗普宣布與日本達成“史上最大貿易協議”。表面上風生水起,關稅僅為15%,遠低于曾揚言的30%甚至50%。而在此之前,他曾數次威脅日本,信誓旦旦要在8月1日加征新一輪高額關稅。
從24%到15%,這一落差不僅令外界錯愕,更暴露出特朗普對日本的態度已悄然變化。日本強硬的談判立場,逼出了特朗普的妥協。背后的真實原因卻不在東京,而在北京與布魯塞爾之間的交鋒。
中歐峰會前夕,歐盟高層頻頻向中國釋放復雜信號。7月18日,歐盟對外宣布第18輪對俄制裁,罕見地將兩家中國企業和兩家金融機構列入清單。
當日,在南非德班召開的G20財長會議上,德國副總理克林拜爾主導提出“嚴控中國產能過?!保哉Z中甚至將中國新能源汽車稱為“垃圾產品”,引發強烈反感。這種赤裸裸的挑釁,恰逢歐盟高層準備訪華,顯然意在制造談判籌碼。但這種“先施壓再談合作”的做法,已被中國看得一清二楚。
外交部發言人迅速回應,強調中歐之間真正需要調整的,不是經貿關系,而是歐盟自身的心態。稀土貿易更不能“強買強賣”。同一天,中國對歐盟不銹鋼產品加征43%反傾銷稅,以實際行動表達立場。
歐盟一邊要求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限制,一邊在高科技領域筑起壁壘,甚至連“低溫定義”也被人為調低至685℃,專門限制相關設備出口。這種雙標行為,早已令中方失去了耐心。
2024年,歐盟稀土進口同比下滑29.3%,但仍有46.3%依賴中國。德國80%的釹鐵硼磁體原料來自中國,歐洲關鍵產業對中依賴程度之高,令人咋舌。就連一架F-35戰斗機,其發動機磁體也需消耗20公斤稀土。
匈牙利在建的磁體工廠即便投產,90%的原料也仍需從中國進口。這就是歐盟的“稀土焦慮”。他們知道這根“命脈”握在誰手中,卻仍幻想通過地緣政治施壓來換取讓步。
與此同時,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正在持續鞏固。不僅掌控60%的全球冶煉產能,還占據78%的稀土永磁材料專利份額。
更關鍵的是,上海稀土期貨市場計劃2026年上線,“中國價格”將成為全球定價新基準。這是中國對全球稀土話語權的重塑,也是對西方霸權結構的一次有力沖擊。
光刻機領域同樣如此。雖然荷蘭ASML壟斷了EUV設備,但中國的追趕速度令人警惕。2025年第三季度,國產EUV設備將進入試產階段。哈爾濱工業大學已突破13.5納米極紫外光源技術,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激光驅動效率也領先全球。
面對中國技術的快速崛起,歐盟一邊限制相關設備出口,一邊又垂涎中國市場和資源,邏輯混亂,毫無章法。
與此同時,美國媒體也坐不住了。《紐約時報》在7月22日發表長文,提醒歐洲不要重蹈美國的覆轍。文章直言,美國曾在對華強硬立場上投入全部政策工具箱,最終卻碰得頭破血流。
特朗普當年的關稅大戰,不僅未能削弱中國,反而加速了中國經濟的內循化與自主化。美方原以為關稅能讓中國低頭,結果卻換來一份“糟糕賬單”——中國經濟逆勢增長,出口創歷史新高,支撐起全球供應鏈體系。
這份賬單讓特朗普不得不悄悄“劇本重寫”。7月15日,他偷偷批準恢復H20芯片對華出口,這項禁令正是他幾個月前親自下達。
整個過程極為隱秘,連白宮內部高層都被蒙在鼓里。這一操作,不是善意釋放,而是對貿易戰失敗的現實性“止損”。特朗普清楚,如果再不調整對華政策,自己的連任之路將充滿不確定性。
美國6月CPI同比上漲2.7%,超出市場預期,消費品價格飆升,通脹壓力山大。貿易戰的反噬效果,最終落在普通美國家庭身上,尤其是特朗普的“鐵票倉”——中部藍領群體。
他們錢包縮水、生活成本上漲,對特朗普的支持開始動搖。想贏得下一屆選舉,特朗普必須收拾殘局,而這只剩一個辦法:降溫、妥協、談判。
美媒對此看得一清二楚。他們指出,中國可以接受失去部分高端西方市場的代價,但西方無法承受與中國脫鉤帶來的工業崩潰。
這才是特朗普態度軟化的根源。他的“善意”并非真心,而是精明的商人邏輯:只做劃算的買賣。這場“變臉”背后,是對現實的冷靜計算。歐盟呢?想借中歐峰會之機,在涉俄問題上向中方施壓,馮德萊恩計劃在峰會提出“對華擔憂”,試圖將中俄關系與經貿談判掛鉤。
中國外交部早已亮明立場:中俄正常貿易,歐盟無權干涉;哪怕真的存在軍貿合作,那也是中俄之間的主權事務,外人無權置喙。歐盟若執意將地緣政治工具化,只會加速中歐關系的緊張。
曾經信誓旦旦要“從實力地位出發”對華施壓的美國,最終不得不轉身而走。如今的歐盟若還幻想以同樣方式打交道,只會重蹈特朗普的覆轍。
中歐建交50年,是合作共贏的見證,不是權謀博弈的籌碼。中國已經明確表態:合作可以,但必須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利基礎上。誰若心懷鬼胎,必將自食其果。
這場國際角力,遠未落幕。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國不急不躁,穩扎穩打,戰略定力與耐心正是最強武器。
中美歐三方關系如同三國對峙,誰動得快并不重要,關鍵在于誰能把握大勢、掌控節奏。而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拿捏”的角色了。
信息來源:
[1]聯袂訪華,歐盟領導人的核心訴求有哪些? 北晚在線
[2]特朗普在關稅上步步緊逼,德國態度轉變:如果美國想打仗,他們會得償所愿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