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燦
【引言】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強村公司作為集體所有制與市場化運營相結合的創新載體,已成為破解鄉村資源閑置、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的關鍵抓手。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而強村公司正是這一政策導向下的實踐典范。
強村公司以“集體公有+市場運作”為核心特征,通過整合鄉村資產、資金、資源,構建政府、村集體、企業、農戶多元利益聯結機制,顯著提升了鄉村經濟活力。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通過組建386家強村公司實現欠發達村全覆蓋,2024年分紅近2億元,帶動近萬農戶就業,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這一模式的成功,驗證了以智慧升級和產業振興為雙輪驅動的發展路徑的有效性:
在智慧升級賦能治理效能方面,數字化平臺實現資源精準匹配與管理提效。浙江義烏的強村公司管理系統整合三資監管、項目招投標等功能,降低運營成本20%以上。產業振興激活內生動力的典型案例當屬山東蘭陵縣,通過"強村公司+非遺"模式開發文旅綜合體,帶動村集體年收入增長30余萬元。
當前,強村公司正從"單村突圍"向"片區協同"演進,其經驗為鄉村共富提供了可復制的制度創新樣本。本報告將系統解碼其運營邏輯與實踐啟示,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實施提供參考。
資料圖
【強村公司的概念與模式創新】 強村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設立,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投資、參股組建或入股縣鄉級聯合發展平臺,實行市場化運營兼顧社會效益的企業實體。其核心特征體現為集體公有性(村集體控股或參股)、市場法人性(公司化運作)、共富導向性(收益向村集體和農戶傾斜),并通過數字化治理提升運營效率。
在集體公有與市場運作的融合實踐中,浙江德清"八合模式"具有示范意義。東衡村聯合8個薄弱村組建物業公司,共建10萬平方米小微企業園,引入70家企業,年增收107萬元。該模式通過產權明晰化、運營專業化、收益雙重分配三大機制實現平衡:集體土地、廠房等資源折價入股明確各村股權比例;職業經理人團隊負責園區招商運維;采取保底分紅4.75%加利潤再投資的雙重分配機制。
多元合作與利益聯結機制在湖州練美農業公司得到充分展現。由23個村聯合成立的該公司發展"紅美人柑橘"產業,形成"127"分配模式——10%利潤幫扶低收入群體,20%村民分紅,70%用于再生產。政府通過優先授予17類政府項目提供支持,企業負責技術輸出和渠道建設,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崗位和分紅機制實現三重收益,典型案例中提供100個崗位帶動農戶年增收2萬元。
資料圖
【產業振興的爆發力思維】 產業振興作為鄉村共富的核心驅動力,其本質是通過系統性重構產業鏈、價值鏈與利益鏈,激活鄉村資源要素的乘數效應。浙江強村公司通過整合386個村的資源實現年分紅2億元,印證了產業振興的爆發力源于系統性思維與市場化運作的深度結合。
產業集群構建呈現三級架構特征。皖北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以“龍頭企業+配套園區+村級車間”模式實現產業鏈整合:亳州、阜陽等6市布局14家整車企業與388家配套企業;共建25所職業院校年輸送1.5萬名技工;村級車間承接線束加工等環節使物流成本降低40%。宿遷萬奧科技公司整合5個村閑置廠房生產酒吧燈,帶動50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5萬元,這種片區化布局使皖北集群2024年營收突破千億元。
價值鏈提升路徑在成都邛崍邛酒產業形成完整閉環。通過建立全國首個酒業質量溯源系統,研發果酒、威士忌等新品,桶陳量占全國90%;創新"一桶好酒"直銷模式使終端價格下降30%而利潤反增20%;開發"酒莊游"等文旅場景讓二次消費占比提升至35%。姚安縣"林花共生"模式則通過"721分配"機制,實現畝均收益超萬元,完成從原料輸出向品牌塑造的質變。
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形成兩大標桿:恩陽區"127模式"將利潤的10%幫扶低收入群體、20%村民分紅、70%再生產,養雞場帶動55戶脫貧戶年增收3萬元;東寶區動態股權機制按資源投入調整分紅比例,陵豐公司首年實現村均增收1.1萬元。宿遷五角星牙刷廠將60%崗位定向招聘入股村民,工資績效掛鉤使員工流失率從25%降至8%,生動詮釋"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的變革邏輯。
資料圖
【智慧升級的實踐路徑】 數字化技術正成為鄉村共富運營的核心賦能工具。江西南昌大田農社部署500臺農情監測站,結合AI蟲情識別系統使農藥使用量減少30%;新疆棉花種植區智能灌溉系統實現節水20%;鹽都區“數字農田”通過區塊鏈溯源帶動農產品溢價25%,構成智慧農業的三維實踐。
數字鄉村治理在重慶合川區取得突破。村財管理一體化平臺實現全區2259個村級賬戶線上監管,追回違規資金6.72萬元;義烏強村公司系統形成工程承攬閉環管理,廉政風險下降50%;漢臺區"數字大屏"聯動環境整治積分兌換,公共設施報修響應縮短至2小時。
電商賦能銷售呈現創新格局。濱海縣"濱鮮達"小程序通過"一品一景"直播設計實現1.2億元銷售額;阿里巴巴"一縣一品"項目提升陜西柞水木耳復購率35%;高郵灌區數字孿生系統使生鮮損耗率從12%降至5%,構建起云端賦能的銷售矩陣。
【挑戰與破局之道】 面對人才、資金、同質化三重挑戰,廣東茂名市電白區“鄉村CEO”計劃培養龜苓膏加工專業團隊,重慶永瀘強村公司引入職業經理人實現營收增長220%;浙江溫州“鄉村振興大專項”撬動6億元社會資本,海門區發行REITs產品獲5.8%年化收益;成都邛崍“雙IP驅動”使終端利潤提升20%,青島“漁鹽古鎮”文旅IP帶動客流量增長300%,形成差異化突圍路徑。
資料圖
【未來展望與政策建議】 制度創新需突破土地與金融瓶頸。四川廣元"三資管理18條"實施宅基地使用權證券化,山東泰安延伸"強村共富貸"至集體土地開發;浙江溫州財政資金杠桿化撬動6倍社會資本,安吉縣碳匯交易收益40%反哺低收入群體;余姚市"投資紅綠燈"機制三維度預警防控風險。
可持續發展路徑構建四重循環:廣東電白"鄉村CEO"與浙江余杭青創客計劃培育專業團隊;瀘州納溪區共建雷竹產業飛地降本35%;海門區REITs收益60%再投資;南昌大田農社專利收益共享機制激發技術轉化,預示著鄉村經濟向創新驅動型全面轉型的進化方向。
(本文作者:王國燦持有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頒發的《鄉村規劃師培訓合格證書》、《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合格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