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還沒開始:美國先急了,中美第三輪交鋒,逼中方讓步能源+關稅!
中美之間的第三輪貿易談判即將在7月28日和29日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率先通過媒體發布了這一消息,而中方尚未官宣。這已經是美方第三次在談判前搶先公布消息,顯得尤為急切。更令人關注的是,這次談判的時間被安排在8月1日關稅暫緩期到期前夕,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緊迫性和深層考量?本輪談判的焦點將集中在關稅政策、能源采購以及地緣政治壓力三大核心議題上。
首先,關稅問題依然是雙方博弈的核心。在此前的日內瓦和倫敦談判中,中美曾達成互降115%關稅的協議,其中24%的關稅以暫緩90天的形式處理。然而,這種暫緩政策即將到期,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談判為延長暫緩期或取消部分關稅找到突破口。特朗普政府擔心,如果在8月1日之前未能釋放積極信號,市場可能因預期悲觀而出現恐慌性波動,導致股市、債市和匯率“三殺”。因此,此次談判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美方緩解國內市場壓力的政治手段。
其次,能源采購問題成為本輪談判的新增焦點。貝森特在采訪中明確提到,美國將要求中國減少從俄羅斯和伊朗進口能源,轉而增加從美國進口的份額。他甚至威脅稱,任何國家購買被制裁的俄羅斯石油,都可能面臨高達100%的“二級關稅”。回顧2020年中美貿易協定,中國曾承諾從美國增加進口185億美元的能源產品,2021年則增加至339億美元。然而,實際履約情況不及預期,特朗普對此一直耿耿于懷。如今,美國試圖通過能源議題實現“一石二鳥”的目的:既縮小中美貿易逆差,又對俄羅斯和伊朗施加經濟壓力。
然而,中國在能源采購上的選擇并非單純的經濟問題,更牽涉到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數據顯示,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占其總進口量的近20%,而從美國進口的比例僅為6%左右。若要調整這一結構,中國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外交成本。此外,中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具有長期戰略性,在俄烏沖突持續、全球能源市場波動的背景下,中國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后,地緣政治壓力為談判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貿易談判將中國卷入對俄伊的經濟制裁,這是典型的“經濟議題政治化”策略。然而,中國在外交政策上始終保持獨立性,不會輕易屈從于外部壓力。與此同時,美國聯合歐盟、印度等國共同施壓的策略也面臨分歧,這些國家在能源問題上的立場并不一致。
整體來看,此次中美談判的難點在于如何平衡貿易、能源和地緣政治三大議題。對于美國而言,談判的目標是緩解國內經濟壓力,同時在國際上牽制中國。而對于中國而言,維護經濟利益和外交獨立性是不可妥協的底線。未來,隨著關稅暫緩期的到期、普京訪華等事件的推進,中美博弈還將持續升級,談判的結果可能更傾向于短期妥協,而非徹底解決問題。
此次談判不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較量,也將對全球貿易格局和地緣政治局勢產生深遠影響。無論結果如何,市場和公眾都需要為可能到來的變局做好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