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30多年,最好吃還得是這10種!
西瓜的故事,始于非洲草原的烈日下。
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 5000 年前的埃及古墓壁畫中已有西瓜蹤跡,
其野生種原生于撒哈拉沙漠邊緣,被古埃及人馴化為解暑圣品。
隨著商隊(duì)駝鈴,它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北魏《齊民要術(shù)》始載 “寒瓜” 之名,至五代時始稱 “西瓜”。
這顆圓融的果實(shí),早已融入華夏文脈。
南宋范成大筆下 “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道盡田園暑趣;
清代紀(jì)曉嵐在新疆品嘗西瓜后,留下 “涼爭冰雪甜爭蜜,消得溫暾傾諸茶” 的贊嘆。
民間更有立秋啃瓜 “咬秋” 的習(xí)俗,祈愿秋冬無病災(zāi),將時令智慧藏進(jìn)齒頰甜香。
從皇家冰窖藏瓜的奢華,到尋常巷陌的叫賣聲,西瓜始終熨帖著眾生暑熱。
吃瓜30多年,最好吃還得是這10種!
大興西瓜
可是北京夏天的魂兒!
打遼代起就在永定河沙土地里扎根,明萬歷年間還當(dāng)過皇家貢品呢。
薄皮兒一碰就裂,紅瓤兒沙得能透光,咬一口“咔嚓”響,甜得人直咂摸嘴兒。
沙土地晝夜溫差大,糖分?jǐn)€得足,中心糖度能到13度,連瓜皮邊兒都透著蜜。
老北京人管這叫“透心甜”,切開都不用勺挖,
捧著半拉瓜啃,汁水順著胳膊肘往下淌,那叫一個痛快!
要我說,這瓜就是沙土地里長出來的金疙瘩,甜得地道,脆得帶勁,夏天沒它可真不成!
中衛(wèi)香山壓砂西瓜
寧夏人叫它"石頭縫里蹦出來的金蛋蛋"。
老輩子傳下來,瓜農(nóng)在戈壁灘鋪層碎石壓住沙土,白天曬得滾燙,夜里涼得透心,這"壓砂地"養(yǎng)出的西瓜自帶礦泉水的清甜。
咬開翠綠紋路的瓜皮,沙瓤像塞了把冰糖渣,汁水順著指縫淌,甜得人直咂嘴:"這瓜甜得能粘住舌頭!"
壓砂種植法始于清朝,砂石鎖水又保溫,讓西瓜在干旱地界攢足糖分。
如今這瓜通過國家地理標(biāo)志認(rèn)證,甜度能到13度,比普通西瓜高兩成。
切開時"咔嚓"一聲脆響,紅瓤黑籽亮得晃眼,吃到最后連瓜皮都帶著蜜味。
當(dāng)?shù)厝藬[席必上這道:"沒壓砂瓜的宴席,算不得正經(jīng)待客!"
開封西瓜
那可是咱河南的“瓜中翹楚”!
北宋那會兒就種開了,《清明上河圖》里汴河岸邊擺著切開的西瓜,紅瓤黑籽,看著就饞人。
“汴梁西瓜紅到皮”,這可不是吹的。
皮薄得跟紙似的,一刀下去“咔嚓”響,紅瓤沙沙的,汁水直往手上淌。
咬一口,脆甜脆甜的,沒一點(diǎn)兒粗纖維,籽還少,吃著那叫一個得勁!
夏天來一塊,涼絲絲甜滋滋,解暑又解饞,中不中?
如今開封西瓜越種越精,早熟品種四月就能上市,晚熟的無籽瓜能甜到深秋。
昌樂西瓜
種植史可追溯到宋金時期,明嘉靖年間已成規(guī)模,清代還成了貢品,
民國時遠(yuǎn)銷青島等地,妥妥的“老網(wǎng)紅”。
昌樂地處火山口附近,84座古火山造就的沙質(zhì)土壤富含礦物質(zhì),
種出的西瓜自帶“火山buff”,
皮薄如紙,沙瓤脆甜,中心糖度輕松超11度,咬一口甜得能“拴住魂兒”。
在昌樂,夏天街邊西瓜攤十有八九賣的是本地瓜,
瓜農(nóng)常說:“咱這瓜脆生得跟冰茬子似的,甜得能淌蜜!”
下野地西瓜
新疆石河子一三四團(tuán)的“沙漠甜心”,全國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
這瓜皮薄如紙(0.45-0.85厘米),
瓤沙如蜜,咬一口“甜到上頭,甜過初戀”,含糖量直飚13克/100克,
連二茬瓜都脆甜不打折,新疆人夸它“歹得很!”(好得很)。
當(dāng)?shù)厝颂艄嫌锌谠E:“一觀二摸三拍”,顏色深、形狀飽、砰砰響的才是熟瓜。
夏天抱個20斤的大瓜,刀一落“咔嚓”裂開,
紅瓤黑籽汁水橫流,配個馕就是一頓飯,新疆娃子從小吃到大,直喊“攢勁!”(帶勁)。
這瓜的甜,是兵團(tuán)人用半個世紀(jì)琢磨出來的,沙土地里長出的甜,比蜜還實(shí)在。
黑水西瓜
要說咱中國頂好吃的西瓜,吉林洮南黑水鎮(zhèn)的西瓜必須擁有姓名!
這瓜可不是一般甜,甜得直冒蜜,咬一口滿嘴流汁,老解渴了。
黑水西瓜的歷史那叫一個久遠(yuǎn),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西征回來,把新疆西瓜帶到這兒種,這一種就是上千年。
黑水鎮(zhèn)那沙土地,白天熱得能烤紅薯,晚上涼得直哆嗦,
這溫差一搞,西瓜糖分噌噌漲,甜度能到15度,比普通西瓜高出一大截。
這西瓜長得也喜人,大個頭圓滾滾的,皮薄得跟紙似的,
一刀下去“咔嚓”響,紅瓤黑籽直往外冒。吃起來沙瓤綿密,脆中帶軟,甜里透香,
當(dāng)?shù)厝斯苓@叫“沙甜”,用東北話說就是“嘎嘎甜,賊拉水靈”。
夏天熱得冒煙時,抱個黑水西瓜啃,那叫一個得勁,從嘴甜到心坎里。
河北新樂西瓜
這瓜從明朝就種上了,契丹人從西域帶回來的種,用牛糞捂著棚子種,
結(jié)出的瓜“大如冬瓜甜如蜜”,老祖宗都夸好。
現(xiàn)在新樂人更牛,大棚技術(shù)玩得溜,沙土地里種出的瓜,皮薄得跟紙似的,一刀下去“咔嚓”響,瓤紅得透亮,
沙沙的口感像含了口雪,甜得人舌尖發(fā)顫,當(dāng)?shù)厝酥焙簟罢娴脛艃骸保?/p>
糖分哐哐往里攢,含糖量直逼14度,咬一口甜得跟灌了蜜罐子似的。
更絕的是,這瓜還富硒,切開后硒元素滋滋往外冒,吃著解渴還養(yǎng)生,老人孩子都搶著吃。
如今新樂西瓜成了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
夏天來上一口,那叫一個“甜嘞跟蜜樣”,連瓜皮都能腌成小菜,你說得有多招人稀罕!
江蘇東臺西瓜
北宋范仲淹在東臺當(dāng)鹽官那會兒,城里就有西瓜集市了,范老爺子還常買瓜孝敬老母親。
南宋詩人范成大到訪時,看到滿田的西瓜藤,
當(dāng)場吟詩“童孫未解供耕織,也旁桑陰學(xué)種瓜”,這瓜史夠不夠悠久?
傳說七仙女當(dāng)年偷了天庭的仙瓜種,和董永在東臺種出了“佳蜜瓜”,這故事夠不夠傳奇?
切開東臺瓜,刀尖剛碰到皮,
“咔嚓”一聲自動裂成兩半,紅瓤黑籽亮得晃眼,汁水順著砧板往下淌。
小蘭瓜脆得像冰糖,早春紅玉甜得黏手,特小鳳黃瓤細(xì)膩得沒渣,中心糖度能飚到16度!
本地人吃瓜前總要拍一拍,聽著“咚咚”的空響才滿意,這叫“聽得見的甜”。
靖遠(yuǎn)旱砂西瓜
那可是甘肅靖遠(yuǎn)縣的寶貝,有三百多年的種植歷史了,
康熙《靖遠(yuǎn)志》里都夸它“味頗佳”。
這瓜是石頭縫里長出來的,為啥?
因?yàn)榉N在砂石地里,砂石里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就像給西瓜施了天然營養(yǎng)劑。
這瓜外形橢圓,淺綠色皮上帶著墨綠色條紋,單瓜重3.5 - 12公斤,皮厚但韌性好,耐貯運(yùn)。
切開一看,肉質(zhì)紅潤,籽小而少,
咬上一口,鮮而脆、貯而沙,汁多味甘,甜得恰到好處,不齁不膩。
小梁山西瓜
打清光緒年間起,梁山鎮(zhèn)的沙土地就種出了這“瓜中之王”,
老輩人管挑瓜叫“殺西瓜”,這方言一出口,地道的瓜鄉(xiāng)味兒就出來了。
皮薄得能透光,刀尖一碰“咔嚓”就裂,
紅瓤黑籽配著沙沙的口感,
市民直接抱著啃,直呼“是小時候的味道”!
這瓜不僅東北人愛,還銷到京津滬,連廣東人都夸“甜過初戀”。
你聽,夏風(fēng)拂過瓜藤,巷口又傳來熟悉的吆喝。
捧起半牙剛切的瓜,涼氣兒直往鼻尖鉆。
管它是大興的脆響、中衛(wèi)的沙甜,還是黑水的蜜瓤,
這一刻,齒尖碰破瓜瓤的脆響,清甜汁水順著下巴淌下的微癢,
就是最熨帖的煙火人間。
樹蔭下的竹躺椅吱呀,晚風(fēng)里遞來的半牙瓜,碰牙的脆響——
這口清甜,不就是咱滾燙日子里,最解渴的那份念想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