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2024年德國科隆國際游戲展中的米哈游《原神》展臺。
受訪者供圖
2024年8月21日,海外玩家在德國科隆國際游戲展網易游戲展臺排隊試玩游戲《漫威爭鋒》。
新華社記者 張 帆攝
2024年8月21日,一名觀眾在德國科隆國際游戲展騰訊游戲展臺為《沙丘:覺醒》模型拍照。
新華社記者 張 帆攝
海外玩家在2024年德國科隆國際游戲展騰訊游戲展臺試玩游戲《三角洲行動》。
受訪者供圖
《三角洲行動》手游版全球上線僅4天,便收獲超1000萬注冊用戶;在預下載階段,《鳴潮》即登頂107個國家和地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榜……今年以來,國產游戲“打怪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出海成果豐碩。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游戲工委發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游戲產業季度報告》顯示,中國自研游戲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48.05億美元,同比增長17.92%。
在國際游戲市場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游戲靠啥“圈粉”海外玩家?本報對此進行了采訪。
乘政策東風 出海正當時
2024年,《黑神話:悟空》風靡全球,向海外玩家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游戲的強大實力。如今,越來越多國產游戲受到國際關注。
6月20日,網易全新動作冒險游戲《歸唐》一經公布便引發全球熱議。在該游戲中,玩家將扮演一名唐朝信使,肩負起拯救河西走廊的使命。其首支預告片發布后,評論區充滿了海外玩家的激動與期待:
“中國有著悠久迷人的歷史文化,我十分期待能玩到這款史詩級的游戲大作。”“以前只能在游戲里操控歐洲騎士或日本武士,有了這款游戲,終于可以在游戲里操控中國古代人物角色了。”“畫面太美了,這兩年,中國游戲開發簡直勢不可擋!”……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中國游戲在海外已擁有數億游戲玩家,許多海外玩家熱衷于扮演游戲角色、進行二次創作,甚至來中國游覽游戲中“見過”的風景,國產游戲已成為海外年輕人喜愛的數字文化體驗,是讓世界認識當代中國的嶄新“文化名片”。
中國游戲加速揚帆出海的背后,是相關部門對游戲產業政策指導的精準發力。
不久前,商務部發布《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發展游戲出海業務,布局從IP(知識產權)打造到游戲制作、發行、海外運營的整個產業鏈”。
今年5月,商務部等4部門聯合發布《2025—202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目錄》和《2025—202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目錄》。其中,騰訊、網易、米哈游等98家游戲相關企業和《原神》《明日方舟》《永劫無間》等15款游戲產品入選。
與此同時,多地也因地制宜出臺專項政策,為中國游戲“組團出海”按下“加速鍵”。
北京近日就《關于支持北京未來數字空間創新試驗區建設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公開征集意見。其中提出,支持設立“出海服務專區”,建立出口游戲國內上線等審批便捷通道,提供出海咨詢、中介等相關服務。
廣東推出游戲產業專項政策《關于推動網絡游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出臺13條舉措覆蓋原創精品、科技創新、產業集群等全鏈條,并推動“游戲+文旅”跨界融合,成立游戲企業服務中心和游戲出海服務中心。
浙江由17部門聯合推出支持游戲出海的20條舉措,從審批提速、出口制度創新、國際合規輔導到知識產權保護,完善游戲出海生態服務,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當前,在全球游戲市場回暖、政策環境優化等因素推動下,中國游戲出海正迎來黃金期。”米哈游相關負責人表示,各級政府還推出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專項,通過專項資金支持等措施,為游戲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憑技術立身 深耕本地化
“我認為中國游戲之所以能打動海外玩家,首要原因是好玩,出色的玩法成為吸引海外玩家的關鍵。”何威稱,無論是《黑神話:悟空》的硬核冷兵器格斗,還是《原神》的開放世界探索,均在同類游戲中達到頂尖水平。
高品質玩法的背后,是中國游戲廠商持續不斷地技術創新。
今年4月,騰訊天美J3工作室研發的《三角洲行動》手游版在全球市場上線,隨即登頂169個國家和地區蘋果應用商店免費游戲榜。
“游戲在海外測試時,團隊每天要處理200多個需求。哪怕是很小的問題,我們都會立即排查原因,反復調試。”《三角洲行動》制作人郭智表示,正是憑借過硬的技術,這款游戲才擁有了競逐全球射擊游戲市場的資格。
為了游戲中人物動作的真實流暢,《三角洲行動》大量采用了真人動作捕捉,在項目的動作捕捉基地,有65臺4K以上的專業相機同時工作,能夠在幾秒內采集140張照片,并生成2000萬面數的3D模型。
因為射擊游戲中基于聲音的“信息博弈”非常重要,項目組在聲音設計上采用了空間音頻技術,采集了3萬多個聲音樣本,目的是給玩家提供更準確的聲音信息和更好的沉浸感。
值得一提的是,《三角洲行動》還是騰訊第一款實現“跨端”(同時兼顧PC端和移動端)的第一人稱射擊類游戲。
“2023年之前,我們只想專心做一款高品質的射擊手游,但在與海外開發者和玩家深入交流后,我們意識到光做手游還不夠,必須把PC端也做到頂尖水平,這樣才有機會獲得全球性的成功。”郭智說,團隊決定將研發的重心轉移至PC端開發,再通過移植和適配,做一個數據互通、品質相近的手游版本。
這顯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同時在雙端開發多個玩法,意味著工作難度將指數級上升。不過好處也很明顯:雙端數據的互通能更好兼顧玩家不同的游玩場景——忙里偷閑時,可以隨時掏出手機放松一下;到了周末,也能坐在電腦前更投入地享受游戲。“從最終結果看,我們調轉‘船頭’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郭智說。
在技術創新之外,深耕本地化是行業公認的另一關鍵抓手。
“要讓一款游戲獲得全球玩家的認可,需要在研發階段就擁有全球化視野,通過對內容設計、運營策略的打磨,使玩家在游戲過程中能夠收獲認同感和沉浸感。”米哈游相關負責人舉例稱,《原神》打造的“提瓦特大陸”設置了多個融入不同文化元素的區域,“蒙德”取材自中世紀的歐洲,“須彌”設計靈感來自古印度與古埃及,“納塔”則展現出濃厚的非洲風情,無論玩家來自哪里,都有可能找到與自己成長背景相呼應的內容。
沐瞳科技在《決勝巔峰》中讓中國神話英雄與東南亞傳說角色同臺競技,三七互娛則針對歐美玩家偏好,在《末日喧囂》中融入圣誕活動……這種融合多元文化的創作方式,贏得了全球玩家的喜愛。
業內人士指出,對區域差異性的關注滲透在游戲角色、畫面、音效等各種細節中,海外用戶的喜好和欣賞習慣一直在變化,尤其在一些新興市場,想要及時跟進,國內游戲廠商需要不斷加深了解。
以文化破壁 開拓新藍海
出海路上,國產游戲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中國傳統文化。
許多國產游戲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游戲設計巧妙結合,在游戲中融入音樂、詩詞、武術等,讓海外玩家在享受游戲樂趣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據統計,近5年來,含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游戲數量增長了近三倍。
比如,游戲《絕區零》不久前推出了國風新版本,角色“潘引壺”采用頭頂斗笠的熊貓外形,動作設計則參考了中國傳統武術八極拳,給人以“功夫熊貓”的趣味印象,滿滿的國風元素讓海外玩家倍感親切。
“我們將中國的傳統節日‘復刻’到游戲中,在游戲中形成了固定的傳統文化傳播節點。”米哈游相關負責人介紹,《原神》于2021年在游戲中推出了以春節、元宵節為靈感設計的“海燈節”,每年春節期間都會更新融合中國傳統民俗的劇情或玩法。放煙花、賞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均已在“海燈節”中亮相,該節日已成為全球玩家每年翹首以盼的盛會。
今年1月,散爆網絡的《少女前線2:追放》攜手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傳承人,為游戲角色“瑪綺朵”打造全新蘇繡衣裝“花影重”。其創作紀錄片一經上線,迅速在玩家群體中引發熱烈討論。“國產游戲正成為‘國潮出海’的文化轉換器。”散爆網絡CEO黃翀表示,“Z世代用戶將游戲視為情感、社交、文化認同乃至消費行為的精神載體,精品游戲可以讓中華文明的精粹與全球文化共鳴。”
“游戲的優質玩法、精彩視聽、生動劇情,就好像贈送禮物時精美的外包裝,引導著海外玩家欣然打開這份禮物,并欣賞到其中蘊含的中國文化內核與東方審美意趣。”何威表示,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傳播方式,也是一種激發受眾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交互式文化體驗。
漫漫出海路,仍有許多需要攻克的難關。比如數字發行能力,怎樣找到目標受眾,用合適的方式進行精準投放?比如人才缺口,如何在海外吸引當地頂尖的技術和管理人才,讓團隊更有競爭力?比如法律法規,怎樣適應當地大環境?
“越來越多國家把游戲看作全球文化競爭的新領域,不斷加大政策傾斜與資源扶持。”何威指出,相比之下,中國游戲產業目前仍急需加強頂層設計,以應對國際競爭中“此消彼長”的態勢。
業界普遍認為,游戲產業未來發展生態仍需優化,包括優化輿論環境、完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相關企業應持續探索游戲與電競、文旅、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融合發展,充分釋放游戲的跨界賦能潛力,開拓新藍海。(劉樂藝 祁千秋)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25日第08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