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for baby
前言
夏季暑氣蒸騰,兒童 “稚陽” 之體易被暑邪侵擾,輕則頭暈乏力,重則高熱抽搐。中醫認為,暑邪常夾雜濕氣侵犯人體,且兒童脾胃嬌嫩,防暑需兼顧清熱、祛濕、護脾三大要點。以下這些實用小妙招,能幫孩子安然度夏。
飲食防 “暑”:清補為主,忌貪寒涼
中醫講究 “夏氣與心氣相通”,夏季飲食宜清淡爽口,同時兼顧健脾祛濕。家長可給孩子常喝三豆湯(綠豆、赤小豆、黑豆各 30 克,加適量冰糖煮爛),綠豆清熱解暑,赤小豆祛濕利尿,黑豆補腎利水,三者搭配既能解暑又不傷脾胃,尤其適合 3 歲以上兒童。
對于嬰幼兒,可將西瓜瓤去籽打成果泥(每次不超過 50 克),西瓜在中醫里被稱為 “天生白虎湯”,能清暑熱、利小便,但需注意避開飯前飯后 1 小時,以免影響正餐食欲。切記不可讓孩子多吃冰糕、冷飲,這類食物會凝滯脾胃陽氣,導致暑濕內困,反而容易引發嘔吐、腹瀉。
起居避 “暑”:順應天時,防汗當風
《黃帝內經》提出 “夏三月,夜臥早起”,兒童夏季應早睡早起,中午安排 30 分鐘左右的午休??照{溫度建議設定在 26-28℃,風口避免直吹孩子,可在空調房放一盆水保持濕度。孩子出汗后,先用干毛巾擦干再換衣,以防 “汗出當風” 導致暑濕入侵。
外出時盡量避開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的高溫時段,如需外出,給孩子戴寬檐帽遮擋陽光,穿透氣的純棉衣物。回家后別急著吹空調,可先用溫水給孩子擦身,讓毛孔自然閉合,減少邪氣入侵機會。
應急解 “暑”:簡易方法應對輕癥
若孩子出現輕微中暑癥狀(如煩躁哭鬧、面色發紅、額頭發燙、少量出汗),可立即用藿香正氣水稀釋后擦拭額頭(取 1 支藿香正氣水加 10 倍溫水,用棉球蘸取輕擦),藿香能芳香化濕,紫蘇可解表散寒,通過皮膚吸收能快速緩解不適。
家里可常備金銀花露(選擇兒童專用款),當孩子出現口干、尿黃、咽喉不適時,每次喝 5-10 毫升,一日 2 次,能清熱利咽。若孩子中暑后精神萎靡、無汗、高熱,需立即就醫,不可自行處理。
穴位按 “暑”:日常按摩增強抵抗力
每天晚上睡前,家長可用拇指按揉孩子的內關穴(腕橫紋上 2 寸,兩根筋之間)和足三里穴(膝蓋下 3 寸,脛骨外側一橫指),每個穴位按揉 1-2 分鐘,力度以孩子感到輕微酸脹為宜。內關穴能寧心安神、緩解暑熱引起的心慌,足三里穴可健脾和胃,增強孩子對暑濕的抵抗力。
兒童防暑的核心在于 “天人相應”,既不過度躲避暑熱,也不縱容貪涼惡習。掌握這些中醫小妙招,讓孩子在夏季既能享受陽光,又能遠離暑邪困擾,健康成長。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生病期間請及時就醫
劉醫生育兒社群
掛號咨詢+健康科普
已經入群的家長請勿重復進群
如果人數已滿請添加小助手
微信:15529552912
劉 鑒
個人特長
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疾病如兒童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蕁麻疹、濕疹、成人過敏性鼻炎;五官科、眼科疾病如腺樣體肥大、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鼻竇炎、慢性霰粒腫、慢性麥粒腫;兒內科雜病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兒童抽動障礙、小兒厭食及便秘、急慢性胃炎、小兒汗證、失眠、小兒遺尿、性早熟等。
學歷及職稱
中西醫結合兒科副主任醫師
中醫兒科臨床碩士學位
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理事
中華民族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理事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
呼吸學組肺功能協作組委員
陜西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分會委員
陜西兒童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
陜西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
中醫兒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陜西分盟成員
陜西省保健學會品牌建設與健康傳播
專業委員會委員
陜西省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西安醫學會基層兒科科學會常務委員
陜西兒童生長發育專科聯盟常務委員
著有:《真希望孩子不生病》
工作經歷
2005.9-2006.8 廣西中醫藥大學瑞康醫院 兒科(碩士研究生)
2006.9-2008.6 陜西省人民醫院 兒科(碩士研究生)
2008.7-2014.6 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兒科工作
2013.3-2013.9 西安市兒童醫院 PICU (進修)
2014.6-2020.9 西安市中醫醫院 兒科工作
2020.11-至今 兒科醫生劉鑒工作室成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