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降臨人間的“小公舉”面部和前胸皮膚發黃,家長不放心,經過檢查,被告知寶寶“ABO溶血”。什么情況?和寶媽的血型是何關聯?如何治療?7月27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揚州市婦女兒童醫院了解到該起病例。
寶寶溶血要重視
據了解,揚州的楊女士一家近日迎來心心念念的“小公舉”,全家人圍著寶貝笑逐顏開。細心的兒科醫生發現,剛出生幾小時的寶寶面部及前胸皮膚發黃,隨即查看病歷、詢問病史,了解到楊女士是O型血,爸爸是B型血,立即給寶寶測了個經皮膽紅素,結果均值竟達到了8mg/dL!醫生告知家屬寶寶“ABO溶血”,需住院治療。
楊女士順手發了個朋友圈,這件事很快在準媽媽群傳開,并引起不少疑問——O型血媽媽生的寶寶是不是都會發生“ABO溶血”?發生溶血有哪些表現?如何治療?
揚州市婦女兒童醫院主任醫師王艷晴介紹,新生兒ABO溶血病是一種由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胎兒或新生兒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該病癥導致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從細胞內“逃逸”到細胞外,產生溶血現象。什么情況下O型媽媽生的寶寶會發生ABO溶血?王艷晴說,母親血型為O型,胎兒血型為A型或B型,母親體內的A型或B型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攻擊破壞胎兒正常的紅細胞結構,使紅細胞聚集、破裂,釋放血紅蛋白,引起溶血。
發生ABO溶血癥寶寶有哪些表現?專家表示,黃疸是ABO血型不合伴臨床溶血的唯一臨床表現,常出現于生后24小時內。由于溶血程度輕,加之網織紅細胞代償,ABO溶血新生兒紅細胞指數一般處在同胎齡、無癥狀嬰兒的正常值范圍內,貧血癥狀輕。由于抗體的持續存在,可能會發生晚期貧血。母親和新生兒的ABO和Rh血型檢查,可明確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生風險。網織紅細胞計數、直接Coombs 試驗、膽紅素水平及抗體檢測等檢查可輔助診斷。如果母親抗體滴度大于1:64或新生兒血紅蛋白小于100g/L,通常需換血治療。換血前先進行光療,可減少輸血次數。輕度和中度ABO溶血通過光療大多可恢復,無需換血治療。
記者采訪了解到,楊女士的小公舉住院接受光療后,黃疸指數逐漸降至正常水平,一周后就回到了媽媽身邊。專家稱,該病例充分說明,ABO溶血可防可治,預后通常良好,O型媽媽不用太擔心。但以下事項必須做到:定期產檢、監測血型抗體效價、B超了解有無胎兒水腫;寶寶出生早期密切監測新生兒黃疸指數,達到光療標準及時光療。必要時,遵醫囑換血治療。通訊員 劉海霞 霍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