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專調胸悶、氣短等大氣下陷癥
黃芪:大補心肺,延緩衰老黃芪也叫綿黃芪,性溫,味微甘(微微有點甜) ,嚼的時候有點豆香味,是非常常見的滋補藥。善于治療“胸中大氣下陷” 。
黃芪味甘性微溫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發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黃耆性溫,味微甘,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為肺葉闟辟(xìpì)之原動力]下陷。
《本經》謂主大風者,以其與發表藥同用,能祛外風,與養陰清熱藥同用,更能熄內風也。謂主癰疽、久敗瘡者,以其補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潰膿自排出也。
表虛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氣虛。小便不利而腫脹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婦女氣虛下陷而崩帶者,可用之以固崩帶。為其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為補藥之長,而名之曰耆也?!浴夺t學衷中參西錄》
功效:
補氣升陽,益衛固表
利水消腫,生津養血
行滯通痹,托毒排膿
斂瘡生肌
主治
① 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尿少,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
② 肺氣虛弱,咳喘氣短,表虛自汗,內熱消渴。
③ 血虛萎黃,氣血兩虛。
④ 氣虛血滯,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⑤ 氣血虧虛,癰疽難潰,久潰不斂。
黃芪(也寫作黃耆)也叫綿黃芪,性溫,味微甘(微微有點甜),嚼的時候有點豆香味,是非常常見的滋補藥。
張錫純特別重視黃芪,他認為黃芪“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下陷”。
黃芪有兩種,一種叫生黃芪,過去的人認為生黃芪主要作用于體表,但是現在我們更多地用生黃芪來治內科疾病,治氣虛;
還有一種叫蜜炙黃芪,就是用蜜炙烤的黃芪,非常甜,可以補中。
現在我們多用生黃芪,因為炙黃芪往往會讓人發熱,稍微有點熱證的人受不了,而生黃芪會平和一點。
張錫純有很多用黃芪來治病的病例。
比如,在我老家沈陽大東關有一個姓于的女性,快三十歲了,出嫁后沒多久丈夫就去世了,一直獨身,做著一份英語家教的工作。一天,她在教課過程中,因為身體不舒服,就提前回家了。到了夜半時分,她突然不能說話,感覺呼吸困難,喘不上來氣。
正巧,張錫純的弟子王子崗跟她住在同一個院里,得知她的情況后,他就馬上跑去張錫純所創辦的立達中醫院叩門,“張院長趕快來救人,有個人不行了,您趕快救救她吧!”。因為張錫純之前為這位于姓的女士診過脈,知道她氣虛。所以,這次張錫純立刻做出判斷,說她的病是胸中大氣下陷所致。
中醫認為,氣分好多種,有腎氣、脾氣、肺氣、肝氣、心氣、五臟之氣,還有保護身體的衛氣等。
張錫純認為,人胸中有一團氣,叫“大氣”,司呼吸,和肺氣、心氣等相關,能夠支撐全身,使呼吸的樞機開合,讓胸腔能固住內臟。
大氣下陷以后就不能主理肺臟的呼吸了,所以她的呼吸變得特別困難,好像要斷了似的。
當時張錫純就開了一個藥方:
升氣湯
配方:生黃芪一兩,當歸四錢,升麻二錢。
功效:治療胸悶、呼吸困難。
就這三味藥,給患者煎服后,“須臾即能言語”——片刻的工夫,患者就能說話了。
第二天早晨,家屬把患者抬到醫院里去了,張錫純一診她的脈,感覺沉遲微弱,而且患者仍然覺得有點上不來氣,于是張錫純就把昨天方子里的升麻減了一半,只用一錢,加了山藥和知母——他怕黃芪稍微有點熱,所以放點知母來克制住黃芪的熱性。
又加了柴胡、桔梗這兩味藥性往上走的藥,把氣往上提。另外,加的山藥可以補脾胃之氣,在危急時刻,用懷山藥強力啟動脾胃的功能,這是張錫純的絕招。
結果連服數劑之后,這個人的病就好了。
給大家講這個病例,就是提醒我們要重視大氣下陷,張錫純說黃芪能夠“補氣,兼能升氣”,升胸中之氣,治大氣下陷。
可能很多人認為現在患大氣下陷的人不多,其實不然。
現在,很多人的心臟都有問題,比如,有胸悶、胸痛、心悸等各種癥狀,而用的一般都是寬胸理氣、活血化瘀的方法,但這些問題往往都是大氣下陷導致的,如果不明病因,長期用活血化瘀的藥,結果只會導致氣越來越虛,因為您本來的氣就不足還非要通它,心臟問題就總也治不好。
實際上,很多人用了張錫純的升陷湯以后,氣往上一走,病就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