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10
字,預計閱讀時間3鐘
本文授權轉載自答案如下(ID:theanswer163),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作者:阿元 小豆
無論是初入社會的職場新人,還是工齡多年的老油條,上起班來都如出一轍——從出門上路就沒動力,到了公司更是渾身不適,邊上班邊流淚追憶學生年代。為什么現代人一上班,就很“想死”?
1.通勤時間
打工人的苦難,從通勤就開始了。
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將“幸福通勤距離”設定為5公里,這種通勤距離讓打工人具有合理可控的通勤時間和多種交通方式可以選擇。但北京、上海、成都等超大型城市平均通勤距離為9.6公里,其中北京的平均通勤距離甚至高達11.7千米,是“幸福通勤距離”的兩倍還要多。
圖源:Pexels
這種堪比“遠征”的通勤距離往往伴隨著漫長的通勤時間,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6分鐘,但通勤時間在60分鐘以上的人口比重達到了12%,上海的超長通勤時間人口比例為18%,北京則高達28%,超過1400萬人掙扎在漫長的上班路上。
一項以5476名員工為對象的研究就發現,通勤時間超過60分鐘的打工人,低幸福感的可能性是通勤15分鐘的2.24倍,這一結果在排除了個人、社會、經濟和環境種種因素后依然成立。
所以,對上班只為賺錢的打工人來說,毫無“營養”的通勤時間不僅又累又無聊,還一分錢都賺不到,因而大家往往還沒到公司,就已經開始厭惡上班了。
而公司周邊仿佛有結界,挨得太近就會感到不快樂,這點全世界的打工人都一樣。
2.辦公環境
發表在《環境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學者們基于吸引力、個人偏好、放松性、遠離感等維度讓人們對24種不同的環境打分。不出意外的是,公園、湖泊等地區的評分均居于前列,而工業園區這一打工人每天所處的環境在所有維度上的得分都是墊底,被歸類于“惡劣”環境,甚至比不上火山和沙漠。
有趣的是,這種壞心情很可能來自園區外密密麻麻、扎堆停放的車輛。奧地利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經過停放大量車輛的工業園區時,人們會出現皮膚溫度下降、皮膚電導上升的反應,而這正是壓力增加的表現。研究指出,“過度擁擠的環境”違背了人們內心對個人舒適空間的期望,從而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圖源:Pexels
3.天花板高度
走進公司后,平時壓根不會注意的天花板其實也會悄悄“作祟”,影響你的心情。
來自韓國的建筑學家利用VR技術,模擬出了天花板高度分別為2.6米和3.2米的辦公空間,要求人們在虛擬辦公室中走動1分鐘,隨后測量其變情緒化。結果發現,雖然只有60厘米的差異,但處在高天花板辦公室的人會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比如“有趣”、“舒適”等感受。
對于委身于低矮天花板下的打工人來說,除了不適的壓迫感,低天花板所造成的狹小空間還可能會降低想象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經常給不出甲方更精彩的方案,可能要怪你們公司的天花板建得還不夠高。
4.室內空氣
而有些打工人的辦公室,可能連個能開的窗子都沒有。為了節能,許多商業通風的要求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都有所降低,而通風功能的降低會導致室內污染物濃度增加。
一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主導的研究發現,辦公樓內的pm2.5和二氧化碳濃度會影響人們在認知上的選擇性注意力和處理速度:二者的濃度越高,人們的反應速度就越慢,處理事件時的響應時間也會越長。與過往基于長期的觀察和考量的同類研究相比,這項為期一年的實驗表明,短時間內較低的空氣質量也會影響人們的認知能力。
5.辦公桌位置
如果工位離窗子遠,更是會感到壓抑且工作效率低下。
公園20分鐘效應理論的奠基人之一雷切爾·卡普蘭(Rachel Kaplan)就指出,靠窗的工位因為可以與外部景色連接,實際上是一種“微恢復”環境,通過窗戶看到自然元素和室內植物都可能有助于注意力的恢復,提高打工人的生產力。
有研究印證了這一觀點:當人們被隨機分配到有窗戶和無窗戶環境下進行串珠子這種簡單工作時,有窗組的效率確實會更高,3分鐘內串珠的數量也明顯更多。
6.綠植裝飾
如果你真的很需要現在這份工作,可以考慮養一盆綠植。有研究發現,與沒有綠植且簡潔精干的設計相比,帶有植物的“綠色”辦公室使員工更快樂,并且用植物裝飾、豐富的工作空間,可以讓員工的生產力提高15%。
文章來源:答案如下(ID:theanswer163)(作者 | 阿元 小豆)
責任編輯:胡珊毓
策劃審核:夏 雨
新 書 推 薦
城市更新已成為我國存量時代城市建設的主旋律。作為超大型城市的上海,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早,積累了大量成功案例和創新方法,為國內其他兄弟城市的更新提供了不少先行經驗和有益啟示。由上海產業轉型發展研究院創作編輯、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城市更新:上海的實踐與創新》一書,就是集眾多更新實踐、理論探索和創新成果的一部作品。本書不同于偏重介紹更新項目設計思路以及方案的套路,而是從經濟、產業、城市、社會、企業、人文、消費和市民的多維度,分析闡述怎樣的城市更新才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什么樣的項目才是市民所喜歡的;怎樣的投入產出才是可持續的。總之,城市更新不僅要有主管部門、規劃師和設計師參與,更是企業的主戰場,并涉及全體市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它既要有社會價值,也要有經濟價值,更要有市民的獲得感和項目的可持續性。這些,都是本書的基本理念和切入點。希望本書能給讀者提供一些觀察、了解城市的新視角、新渠道和新方法,也希望能為從事城市更新的同行、機構和企業提供一些源于實踐的理論思考、方法創新和案例借鑒。
為方便閱讀,成書采用正16開尺寸,空心脊的裝幀方式,四色全彩印刷。內文用紙優良,且空心脊的裝幀方式使書可以攤平,利于跨頁圖的閱讀;封面則采用優美的藝術紙。全書雖厚,但由于用紙考究,重量很輕,便于攜帶。書的整體設計簡潔大氣,是一本精致易讀的好書。
書名:《城市更新:上海的實踐與創新》
定價:168.00元
書號:ISBN 978-7-5765-1676-0
出版:同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7月
歡迎訂購
聯系人:孫老師13611942688
秦老師 15921998880
座機:021-64676547
READ MORE
“農民入門指南”為什么那么火爆?
7-24
上半年全國35個重點城市的商鋪、辦公、住宅三類租賃價格誰在領跌?
7-23
專賣“生活方式”的線下店開始風生水起了
7-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