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長得不黃,為啥被稱為黃種人?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這稱呼是歐美那邊“造”出來的。
歐美人為什么要這樣稱呼中國人?今天中國人為什么又不去改變這個稱呼?
幾百年前,西方人可不是這么說的。明朝那會兒,有個傳教士從中國回去后,寫日記說:“中國貴婦的皮膚比很多歐洲小姐都白。”
有個荷蘭商人更逗,在本子里記著逛蘇州城的見聞:“街上姑娘們穿得素雅,皮膚像上好的瓷器,跟我們國家的貴族小姐沒啥不一樣。”
那時候西方覺得中國是個有錢有文化的大國,看咱們的眼神帶著羨慕,看我們的膚色,也跟“黃”完全不沾邊。
那“黃”是從哪里冒出來的呢?這就得說到一個人——瑞典的“植物學大王”林奈。
1735年,他寫了本叫《自然體系》的書,第一次把全世界的人分成了四類:歐洲白種人(歐羅巴白種人)、美洲紅種人(美洲印第安人)、非洲黑種人、亞洲棕色人種。
可過了20年,他突然在書里把亞洲人改寫成了“黃色”。
為啥要這么改?因為顏色在西方文化里有“暗號”。
白色象征純潔、高貴,黃色象征憂郁、貪婪。
林奈所處的那個年代,歐洲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造出了火車、輪船,而咱們還在用馬車搞運輸;歐洲已經開始造火炮了,咱們還在用大刀長矛。
這時候林奈的心態(tài)變了,他感覺咱們也沒想象的那么厲害,看咱們的眼神里慢慢多了一些瞧不起,所以在書里做了改寫。
后來又有個德國學者布魯門巴赫,他拿著一堆人頭骨比劃來比劃去,說人分五等,白人最牛,東亞人屬于“黃色蒙古人種”。
這里面的彎彎繞可多了,因為歷史上,蒙古帝國的鐵騎(比如成吉思汗、拔都)曾經橫掃歐亞大陸,把歐洲人打得哭爹喊娘,留下了深深的“黃禍”陰影。
布魯門巴赫心里琢磨:這些可怕的東方人,又“落后”又“嚇人”,怎么能跟我們高貴的白人一樣叫“白種人”?不行!得叫“蒙古人種”,顏色嘛,就選“黃色”。
這一下,“黃種人”這頂帶著“落后”影子的帽子,就被他牢牢扣在了東亞人頭上。
那咱們?yōu)樯对敢饨邮苓@稱呼呢?說起來也跟咱們自己的文化有關,中國人覺得黃色金貴啊!
當時很多中國知識分子一看:“黃種人”?哎喲,這“黃”字用得好!黃是尊貴的象征,這不正代表我們中華文明的崇高地位嗎?
現在科技發(fā)達了,真相一清二楚:人的皮膚顏色深淺,跟人種優(yōu)劣半毛錢關系都沒有。它只是人類老祖宗為了適應不同地方的太陽進化出來的。
所以,下次再聽到“黃種人”這個詞,心里要亮堂了。咱們中國人的皮膚,本質上就不是“黃色”的。
這個詞從誕生那天起,就帶著西方人的偏見和歧視。我們后來接受它,純粹是美麗的誤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