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國字號頂流、手握大滿貫的冠軍,怎么一到退役這關,有的人還能全網刷屏,有的人卻突然失聲,張繼科和易建聯就是最典型的對照組,這兩年關于他們“退役后再就業的話題,一直在網上發酵,甚至央視、人民日報都先后下場,你說巧不巧,這倆人的熱度、地位、圈層影響力,眼看著就越拉越開,不得不讓人琢磨一句:體壇江湖,到底是誰更會“續命?
我們先說張繼科,乒乓球大滿貫的頭銜擺在那,退役后他沒有擺爛,也沒靠情懷賣慘,而是直接把自己的名字做成賽事品牌——“張繼科杯,這事本身就很能說明態度,最近這屆比賽因為報名規則被全網對噴了一波,要求參賽者必須購買199元的張繼科指導課,名額1200個,單從數字看,課程收入就能覆蓋獎金池,外加場地還是亞運會級別的杭州臨安會展中心,你說這是不是在“割韭菜?網上一度罵聲不小,“強制消費、“借賽事斂財說法滿天飛,但仔細一算,199元其實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真不算高,尤其對乒乓球死忠來說,這課本來就該買,主辦方三天內就把1200個名額賣空,還獲得官方認可,人民日報都點贊,臨安體協也出來背書,張繼科這一波,妥妥實現正反饋
問題來了,同樣是冠軍,易建聯這邊就有點冷清,退役不到一年,先是生活作風傳聞,讓合作品牌夸克、中國人壽先后解約,輿論一片迷霧,易建聯和團隊都選擇沉默,社交賬號停更,直到2025年3月才在宋慶齡基金會理事會露臉,期間央視專訪本來被看作“形象修復的關鍵節點,結果節目當天突然被撤,官方也沒個說法,易建聯依舊沒回應,這下網友徹底懵了,負面傳聞到底是真是假,沒人能下定論,但沉默本身就很傷,尤其在這個流量即正義的時代,缺席就是被動
說到底,退役后的二次創業,絕不是誰的冠軍頭銜更響就能平推一切,張繼科的打法很明確,就是把自己的專業做深做透,他的青訓營、專項班,價格比同行低不少,9800元一個月攤下來一小時才65塊錢,這和許昕、馬龍那些動輒幾百一小時的陪練課比,簡直白菜價,結果又有人說他掉價,可事實是,他真能帶出北大、交大、985/211的學員,這種“用成績說話的路子,才是真正的長線思維,人民日報都夸他“推動體育事業發展,不是沒理由的
反觀易建聯,雖然剛退役那會兒曝光不少,綜藝、公益活動、籃球營、聯名球鞋一波接一波,甚至自創“薪火陣營,但核心資源始終沒落在籃球主業上,2024年主導的“易建聯杯首戰有128支隊伍,后續場次卻一路下滑,武漢、重慶的報名數直接腰斬到48支,影響力沒站穩,商業和公益之間也沒找到平衡點,甚至想把訓練營推進校園,結果因“商業背景被多所學校拒絕,和浙江體育局、教育部門的合作也沒談攏,這背后其實就是資源整合和自我定位的問題
再回頭看張繼科,能把亞運場館當自家主場用,靠的是多年和地方體育局的深度合作,他的青訓基地還承擔了中小學師資培訓任務,本質上就是官方認可的“造血機器,一邊吸納社會資源,一邊反哺基層,既做口碑又做影響力,這種“系統性輸送人才的能力,才是體壇江湖真正的底氣,冠軍頭銜是起點,持續輸出才是終點
當然也得承認,易建聯的貢獻沒法抹殺,中國籃球誰都繞不開他,只是退役后在輿論場和職業規劃上,打法太過保守,尤其面對負面消息時選擇冷處理,反倒讓網友無限腦補,原本可以靠一場央視專訪洗白,結果節目被撤,形象修復的黃金期就這么錯過了,對比張繼科那種“隨時正面剛、以成績回擊的打法,易建聯明顯就被動太多
球迷嘴上都說不看熱鬧只看門道,可現實是,退役后的冠軍如果不能持續“造梗,不能把專業和資源變成可持續生產力,很快就會被新鮮事物蓋過熱度,體壇地位從來不是賽場成績的延續,更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誰能持續輸出內容、持續培養新人、持續和官方綁定,誰就能跑在前面
所以說,張繼科能在退役后越混越火,不是只靠流量和營銷,而是真正把自己的專業沉下去、做厚做實,易建聯則在負面輿論和資源整合上掉了隊,這不是個人成就的簡單對比,更是體育從業者再就業路上的一堂公開課,別把冠軍當護身符,退役后才是真正的硬仗,誰能適應新賽制,誰就能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