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張夢琦 廣州報道
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于7月20日在廣東江門臺山市和陽江海陵島沿海兩次登陸。受其影響,廣東全省部分市縣出現大風、暴雨、洪澇災害。廣州市氣象局預測,廣州陸地和港區局部累積雨量達450毫米,最大小時雨量超120毫米。
廣東地處亞熱帶,暴雨、霜凍、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多發,是典型的區域農業有害生物多發、重發區,農業安全生產面臨嚴峻考驗。
此輪臺風過境,廣東農業應對及時有效。
一組數據顯示,臺風首次登陸前48小時,全省有效組織搶收工作,早稻收獲率達85.5%,預計受影響較嚴重的粵西和珠三角西部平均收獲率達96%;7月20日13時,全省累計轉移人員66.9萬人,7000余艘漁船回港避風;7月22日上午10時,廣東(不含深圳,下同)保險業累計接收報案8377件,估損金額2.11億元。
南方財經記者注意到,廣東農業在應對此輪臺風過程中,機制創新與科技創新體現出巨大作用。為應對此次臺風,廣東各地各部門聞“風”而動、爭分奪秒,搶收水稻蔬果、疏通農田溝渠、鋪設防風設施、滾動排查船回港、人上岸等措施落實情況,確保農業打好打贏防臺風硬仗。
同時,在無人機、農業AI應用、抗臺風海洋牧場系列裝備等科技支撐下,各地嚴格落實海上防風“六個百分百”“五停”等措施和農業保險機制,“人技同防”構建起“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的堅固防線,展現出廣東農業在抵御自然災害、保障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方面的韌性。
黑科技助力農業防臺
7月18日夜,臺風“韋帕”步步緊逼下,江門臺山四九鎮多片稻田燈火通明,近40臺收割機開足馬力,最終在臺風登陸前完成近1000畝稻谷收割,搶收率達100%,近67公頃稻谷“零損失”。
稻谷搶收之后還要搶烘干。在廣東省最大的烘干中心——汕頭潮陽區農機農事服務中心,40臺大型烘干機齊轟鳴,日烘干能力達1160噸,持續滿倉運營。近日,此類場景也在中山、湛江、茂名等多地密集閃現。
“人歇機不歇”的輪班作業,水泵、收割機、拖拉機、農用無人機、烘干機的高效協作,讓早稻應收盡收。截至7月18日18時,全省早稻收獲面積1110多萬畝,收獲進度達85.5%。分地區看,受臺風影響較大的粵西和珠三角西部收割已近尾聲,云浮99%、湛江98%、江門96%、陽江96%、肇慶95%,茂名93%。
針對臺風常伴的風暴潮對海上養殖設施的威脅,各地依托氣象追蹤與AI分析技術,精準發布預警,確保在臺風登陸前達成“水面無船、海面無作業、設施無人”的目標。
陽江水上安全治理平臺“粵水安”運營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記者,依托智能檢測與分析,該平臺提前24小時開啟臺風預警,在臺風生成極短時間內,以短信、APP彈窗、AI語音電話等渠道向9000余艘漁船、2萬余名從業人員推送臺風預警及回港避風指令,并通過視頻AI行為識別+定位傳感器嚴密盯防,對未及時回港船舶及設備異常位移啟動人工干預,形成“人、船、港、岸、島、海上風電場、海洋牧場”的立體感知網。
7月20日,陽江水上安全治理平臺“粵水安”系統監控截圖,受訪者供圖。
據悉,截至7月19日1時,全省3209艘應回港漁船已經全部回港避風。
除緊急預警外,長遠來看,提升農業設施的抗災性能更為關鍵。此輪臺風也充分驗證了珠海海洋牧場系列裝備在結構設計、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硬核實力。
7月20日,臺風“韋帕”過境珠海,桂山島大小蜘洲海域狂風大作,56.7米/秒的瞬時陣風能輕易掀翻屋頂、折斷樹干,而“格盛1號”“澎湖號”兩座深遠海養殖平臺在海面穩穩扎根。據格盛科技副總經理杜兵介紹,該平臺采用半潛式結構讓重心深埋水下,像“不倒翁”一樣扎在海里;八條錨鏈從平臺延伸至海底,牢牢拉住主體,錨泊系統正是對抗狂風的關鍵。
南方財經記者從珠海海洋集團獲悉,在隘洲島海域,“伶仃牧場1、2、3號”系列網箱也具備潛浮升降控制能力,能夠應對50年一遇的海況、抗17級臺風;即將投產的“灣區伶仃號”還搭載了智能監控系統,能提前啟動全電推進系統,開啟“游弋”模式,自主躲避臺風。
立體管控覆蓋全流程
3至6月、7至9月是華南地區明顯的兩個汛期,后汛降雨的“主角”變為臺風等熱帶天氣系統。在長年防臺實踐中,廣東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防臺機制。
回顧此次防臺過程可知,這絕不是被動響應,而是一場主動部署、系統聯動、緊張有序的協同作戰。
7月17日,廣東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辦公室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嚴格落實“黨政共管、逐級包保”的防汛抗旱工作責任,做好當前熱帶低壓防御工作。
通知指出,7月19日12時前,全省海域全面落實防臺風“六個百分百”措施,所有在廣東海域作業的漁船(含鄉鎮漁船)就近回港避風;漁排養殖人員、海洋牧場人員全部上岸避險;海上風電施工平臺人員全部安全撤離;鄉鎮船舶、海釣船、游艇等禁止出海;跨海航線、濱海旅游景區適時關停。
據悉,截至19日2時,海上防風“六個百分百”措施全部落實。523艘海上作業漁船全部回港避風,1482名海上風電施工平臺人員、9272名漁排養殖人員、1282名海洋牧場人員全部上岸避險。
同時,多地實施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五停”措施。截至20日13時,全省累計轉移人員66.9萬人,其中海上轉移1.2萬人,陸上轉移65.7萬人。
聚焦本輪臺風在廣東的首次登陸地江門,7月16日,江門市氣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專家召開專題會商會,聯合制作發布水稻氣象災害風險預警;7月19日,江門召開全市防臺風電視電話會議,臺山市三防指揮部發布防風Ⅰ級應急響應通知、臺山市衛生健康局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各部門密切配合,全面展開防災減災行動。
7月21日,臺山廣海鎮某家海鮮餐廳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當地大部分商鋪都在正常營業,雖然海鮮貨源品質稍受臺風影響,但整體市場價格平穩。
目前臺風影響漸退,廣東災后恢復體系高效運轉。
一方面,農業保險機制快速響應,第一時間開展查勘定損與理賠,為受災主體提供關鍵資金保障。“臺風當晚陽江部分農田受浸,基地百香果落花嚴重。”陽江陽西縣某合作社相關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次日下午保險工作人員已實地勘探受損情況并著手理賠程序。從往年同類情況看,農業保險理論效率較高,能有效彌補損失。
南方財經記者從廣東金融監管局獲悉,截至7月22日上午10時,廣東保險業累計接收報案8377件,估損金額2.11億元。廣東保險業應對“韋帕”臺風累計投入服務人員5478人次,查勘車輛2936臺次,施救車輛1794輛次,無人機290架次。累計協助農戶搶收水稻7.5萬余畝,派出專業人員對417個海水網箱、1800畝甘薯、12.68萬畝魚塘進行風險排查。
另一方面,廣東“輕騎兵”農技特派員團隊常態化下沉一線,深入田間地頭、養殖基地,解決復產技術難題。6月強臺風“蝴蝶”過境后,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科技特派員團隊赴清遠等地,針對不同作物和受災情況提供精準的技術指導。此輪臺風期間,汕尾依托“入戶聯心”機制,組織農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為早稻搶收工作提供專業指導,實時跟進種糧大戶糧食搶收進度,全力以赴減少損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