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紗幕上,小說《百合花》的左邊,一朵碩大的百合花由黑白漸次變幻成彩色,在開啟塵封歷史記憶的深沉旁白中,我們和舞臺上的演員們一起進入了《百合花》的排練場……經過3年,100多次的討論、爭論,1000多天時間的打磨、淬煉,芭蕾舞劇《百合花》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期待中,綻放了!上世紀60年代,在對人民解放戰爭金戈鐵馬蕩氣回腸的大合唱中,茹志鵑的小說猶如一曲抒情的清流,從戰爭敘事的崇山峻嶺蜿蜒而下,給我和所有的文學愛好者留下了深刻的難以磨滅的閱讀記憶:小說展現的戰火中的青春,意味雋永,情愫朦朧,富于抒情。
如何把5000字的小說,實現由筆端到足尖,由案頭的文學閱讀到劇場的舞劇閱讀,芭蕾舞劇《百合花》再度用肢體語言,點亮了人性深處微弱閃爍卻讓人怦然心動的火苗。在舞臺上依然保留并擴展了原作上世紀60年代罕見的那種雋永、朦朧、抒情的美學品格,給人以獨特而深深的感染和感動……
非常感動我們的是舞臺上呈現的青春美好和戰爭殘酷強烈的對比。沉浸在新婚喜悅甜蜜和新婚離別傷感的小媳婦、懷念母親和故鄉的小通訊員、稍長兩歲的文工團員大姐,三個渴望著美和愛、向往憧憬著美好未來的年輕人,因為那場決定著中國命運的偉大戰爭,他們相遇在硝煙彌漫的歲月。采自山野的那束鮮花,從江南染坊的布匹到繡著百合花的婚被到最后蓋到犧牲的小通訊員身上,鮮艷的山花和純潔的百合花作為核心意象貫穿全劇。藝術家以當代的審美理念,規避了戰爭鐵馬鏗鏘的宏大敘事,始終聚焦、落實到人、人性、人的命運和人的情感世界的小型敘事。小通訊員舞蹈,在借被子拒絕的嘟嘴、扭頭、失落的眼神的小動作,羞澀、靦腆、單純、尷尬、無奈、手足無措的小情緒,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一一帶著輕喜劇的色彩,非常生動,就像今天生活在我們身邊的鄰家少年。最后他青春的生命如流星般瞬間結束,沒有司空見慣聲浪轟鳴的頌歌,當小媳婦把百合花被子輕輕地覆蓋到小通訊員身上,當一束白色的光柱照亮鮮艷紅色映襯下的百合花的瞬間,令我們被無聲勝有聲的英雄主義的青春挽歌,感動得淚水盈眶。小媳婦的獨舞散發著江南女子的柔美。繡百合花被時綿綿情意,拒絕借被子時的“內心的沖突和憂傷”。而文工團員,她對小通訊員姐姐式的疼愛、包容、寬慰,對小媳婦新婚別的理解和同情,在小通訊員和小媳婦之間的調和,還有她作為戰爭參與者和舞蹈藝術家,在現實和歷史界面之間穿越的懷念和思考,要把戰火中的青春之歌,傳遞到每個當代觀眾的心底。
舞劇感染力還來自清晰的情節和朦朧的情感的微妙對比。從小通訊員竹海山道一臉稚氣的出場,借被子被小媳婦拒絕,神情沮喪,最后壯烈犧牲……舞劇的情節敘述,邏輯流暢清晰,并沒有欣賞的障礙。全劇設置通訊員、小媳婦、文工團員,他們角色性格明確,但人物關系有著豐富的指向,有軍民的魚水情深,有戰友的并肩行動,有不同年齡對事物的不同處理……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青春。舞劇反復強化他們青春的青澀,青春的純“愛”的意識萌動。三個年輕人不是戀人,他們在戰火中陌路相逢,他們的愛,是在步入和接近成人之前,在潛意識中升起的對生命、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對寧靜和平生活的向往,特別是對于美的發自內心深處的本能的愛。這是超越男女愛情的沒有任何雜念的猶如一汪湖水般清純、樸素、高貴的愛。《百合花》在失去了古典芭蕾舞劇單、雙、三人舞的愛情依托后,身體的敘事律動更傾向于漣漪般的微妙而無法言說朦朧的內心世界的展開。第一幕結束,在月色朦朧蘆葦搖曳中展開的三人舞,沒有愛情的纏綿,若即若離,欲說還休,傳達了屬于青春少年獨有的友愛、向往、惆悵、憂傷隱秘而朦朧的內心世界。全劇幾乎沒有震耳欲聾的炮火連天,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悲痛欲絕,始終以極其內斂的低調,控制著很容易激烈、火爆的情緒和場面。來自山野的無名的花束,在他們優美的形體語言律動和眼神的交流中無聲地傳遞樸實、純粹心緒。我們在劇場,靜靜地感受著戰爭中憂傷哀婉的青春人性之美。
芭蕾舞劇《百合花》交織著清澈的純美和深沉久遠的醇美。在江南民居小橋流水的背景下,在月色朦朧的皎潔中,在林木依稀的綠色中,在蘆葦搖曳的颯颯聲響中,全劇如夢如幻猶如水墨長卷徐徐展開……特別是全劇最后小通訊員犧牲后,血色浪漫的暗紅女子群舞、悲壯肅穆有力度的烈士英魂回歸故土的男子群舞,最后鋪滿舞臺,手持百合花,白色衣裾飄飄的層層疊疊如詠嘆調般女子群舞,讓主題得到了莊嚴圣潔的升華,為這部紅色的戰爭舞劇增添了濃郁的抒情性和唯美主義色彩。
應該承認,5000字小說原著文本的容量尚不足以撐起一部大型舞劇敘事。就舞劇《百合花》而言“5000+”是必然選擇。就下一步修改而言,首先是“5000+”,加什么,怎么加,依然有研究探討的空間。二是,如何進一步理解原著的精華和特色所在,加以深化。這也是“5000+”前行的決定性前提。
從芭蕾舞劇《白毛女》到芭蕾舞劇《百合花》,半個多世紀血脈相承,從茹志鵑、王安憶到年輕的上芭舞蹈藝術家,三代人生命接力,我們欣喜地看到,上海這座紅色之城、英雄之城、現代之城,紅色文化與時俱進的當代賡續,當代演繹。期待這朵《百合花》經過精心修改打磨提高,能成為新時代上芭的經典之作。
原標題:《新民藝評|毛時安:戰爭皺褶中流淌的“憂傷”之美》
欄目編輯:蔡瑾 文字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毛時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