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淘好片,刷好劇
這是今年到現在為止,我看到的最有力量的電影。
時隔多年,緘默了半個多世紀的沃倫大屠殺終于因為這部電影昭然于世。
它是一段看似與我們無關的歷史,它讓人看完生理不適、心理致郁,影片一度被震懾到想不出說什么。
這是首部講述“沃倫大屠殺”的電影。
沃倫,現在位于烏克蘭西北部,之前它在波蘭的統治之下。從1939年到1945年間,這個地區的控制權頻繁易主。其間,烏克蘭的民族主義者發動種族清洗,屠殺了8萬-9萬波蘭人。
一戶波蘭家庭的大女兒嫁給了烏克蘭人。小女兒Zosia也有了自己的烏克蘭心上人,可父親為了錢和土地,把小女兒嫁給了富裕的波蘭老鰥夫。
混亂時代,風水輪流轉,蘇聯紅軍要把波蘭人統統押送流放,不久,二戰爆發,局勢緊張,身處戰亂中的Zosia為了生存,必須竭盡全力。
故事始于一場婚禮。當地的風俗你一定很“熟悉”。婚禮前,要突破重重難關把新娘子接走。
女兒要哭嫁,表示難忘父母的恩情;接完婚,單身的女孩搶新娘的凳子,搶到就能快快出嫁。
說白了,和我們今天的婚禮沒什么兩樣。雙方親友歡聚一堂,大家一起宴會、喝酒、跳舞、祝福……
這個婚禮,象征著沃倫不復存在的過去——那里曾經是一片多民族融合的樂土,住著波蘭人、烏克蘭人和猶太人。
這么純樸善良的人,難道也會突然翻臉,變成魔鬼?
二戰期間,波蘭沃里尼亞的烏克蘭人、波蘭人、猶太人經歷了種族大滅絕,女孩索菲亞在戰亂中飽經磨難,竭力求生。
戰爭遮蔽人性,災難吞噬良知,歷史片被拍成了貨真價實的恐怖片,命賤如草的卑微平民,慘無人道的酷刑和虐殺,毛骨悚然,真正的人間煉獄。
當時的波蘭,制定了對烏克蘭族裔不平等的政策:強迫他們說波蘭語;拆毀東正教堂,改為天主教堂;他們得不到好的就業機會……
因為新娘是波蘭人,新郎是烏克蘭人,兩個民族原本如同一家人在拍著合照。
下一個鏡頭,在相機中,世界顛倒了。
婚禮過后,電影幾乎演變為一部喪尸片。而更恐怖的是,這些事情都真實地發生過。
被二馬分尸。
被活剝、活剖。
被集體射殺,然后填坑。
這真的是同一群人嗎?不久前,他們婚禮上,拋擲著火的稻草堆來玩耍。
到了大屠殺時,烏克蘭人玩起了同一個游戲,只不過草堆里裹著波蘭小男孩。
不久前,新娘按照波蘭的習俗將頭枕在門廊上,被砍掉辮子,暗示著她從少女變為少婦。
同樣是在門檻上,她被人砍死。
她沒想到,揮刀的是前來復仇的波蘭人。因為她嫁了烏克蘭人,所以該死。
一旦戰爭爆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時候,這個時候只有弱者才會去希望別人還有良知還有人性。所以在這個時候要么驕傲的死去,要么就成為強者。
而且,這些人中,沒有一個自認為有罪,他們都是“正義”的。第一波來的蘇聯紅軍,他們認為革命理想就是正義。
他們聲稱要推翻壓迫階級,于是流放了富農和地主,然后,占有了土地。
第二波來的德國納粹,他們認為優越的種族就是正義。屠殺猶太人,是為了讓世界更“純潔”。
而在沃倫大屠殺中,最瘋狂的烏克蘭起義軍,理由聽起來也很正當——當家做主。
這些雙手沾滿鮮血的人,都有著崇高的目標,并且真誠地為之奮斗。
荷爾德林的詩句,再一次被驗證——“將人間變成地獄的原因,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沃倫這個小地方,只是不巧成為了一個“天堂施工現場”。
在經歷了地獄的景象以后,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開場歡樂的婚禮。
《沃倫》提醒我們,是人為創造的仇恨。它通過政治宣傳,播撒在每個人的心里。我不和你玩了,你是波蘭人。
從這個角度說,《沃倫》絕不是過去時,而是正在進行時。
因為那種一個當權者上臺就自吹自捧、篡改歷史的游戲,并沒有結束。東部的波蘭人被屠殺了兩次第一次死于斧頭,第二次死于沉默,第二次死亡比第一次死亡更糟糕。
烏克蘭獨立后,當年參與大屠殺的烏克蘭起義軍,又被封為追求獨立的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怎么可能犯錯?
依然有民眾游行時高舉起義軍軍旗,不顧他們當年和納粹就是一丘之貉。
《沃倫》的上映,還遭到烏克蘭外交部的封鎖。
歷史總是殘酷的,但是我們應該銘記這些歷史。它給我們帶來了傷痛,帶來了眼淚,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了反省和深思。
《沃倫》
導演: 沃伊切赫·斯瑪若夫斯基
主演: 米卡麗娜·拉巴克斯 / 阿爾卡迪烏什·雅庫比克
豆瓣8.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