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白
一場事故后,導致重大悲劇發(fā)生的殘酷下,正常人的心理該是考慮這些逝去的生命。
米蘭·昆德拉那一句:“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道出了一些人間本真的氣息,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別樣群體的內里,生命或許是最不值得敬畏的。
有好友發(fā)來下面的這則通報,
問詢我,為何發(fā)生了這么大的悲劇,六個生命沒了,在它們的眼睛里卻成為了“優(yōu)化契機”?
看完這幾百大字的公告,可以看到?jīng)]有一個字眼提及到那失去生命的六個學生,以及對這場悲劇該有的良知懺悔,有著的只是自己迅速的反應,高效的應對能力以及負責的態(tài)度。
有著的也只是高達多少億的收入,多少億的凈利潤,以及彰顯而出的強大盈利能力和文件的經(jīng)營優(yōu)勢。
對逝去的生命沒有絲毫的敬畏和懺悔。
它們不會去思考這些逝去生命的年華,以及活著的家人傷痛。不會去看一眼那個哽咽的母親說,家里最有希望的孩子回不來了,
更不會看到這位姐姐所說的:我的弟弟躺在冰冷的棺材里,耳朵嘴巴都烏紫烏紫的,身體都是腫的,嘴巴有像化學物質一樣的東西流出來,渾身冰冷硬邦邦的。。。。
上一篇文章,甚至說這幾天的幾篇文章,我不知道朋友們能不能看到核心里幾乎都是圍繞著個體以及生命敬畏。
像我說的,如果任何事情,悲劇也好,食品安全也罷,當發(fā)生了之后,第一時間考慮到的是生命健康的重要,是對人命的敬畏,那怎么這世間將會少很多的悲劇。
但現(xiàn)實呢,就拿最近的幾次重大新聞來說,無論是一開始的發(fā)生還是事后的通報,幾乎受損害的個體全部淪為了配角。
一場自來水引發(fā)的公共危機,為何發(fā)生?為何損害的最主要群體是事發(fā)后才知道的,在之前壓根不配擁有知情權,一場災難發(fā)生了,所有的核心都強調做了什么,效率,以及推卸責任。
媒體新黃河發(fā)出以下靈魂的拷問:涉事企業(yè)日常反應機制如此怠慢,也足顯對“人命關天”這一安全生產(chǎn)準則的麻木。
根子上的原因就是這些。
我還是那句話,如果不對生命起到足夠的敬畏,不對他人的生命有基本的悲憫之心,再怎么強調,再怎么舉一反三,都不會阻礙悲劇的發(fā)生。
上一篇文章我貼出了知名記者李微敖的帖子:
外資黃金礦業(yè)礦上工人在工作中傷了一根手指,也需要匯報到總部CEO那里,黑龍江鶴崗的國企礦業(yè),大礦難死了108人,集團董事長才能在半夜接到電話,而平時死一兩個人都不會打擾到董事長。
這么說或許又有人說你不愛國了。
講到愛國我多說一句,網(wǎng)友李愛國有一句名言: 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每個人希望自己遭遇不公時有人聲援,但大多數(shù)人在別人遭遇不公時都假裝看不見。
是不是很立體,
回到為何外資礦企和國企對待事故的不同,這個概念無非只有兩個:
一是,敬畏生命的人,才懂得珍惜生命,在敬畏生命的人眼里,生命始終是第一位,而非是利潤。因為任何時候利潤都無法與生命等同。
二是,強大的法制是敬畏生命的根本嗎,翻看一眼這些損害工人的賠償,就拿這六個學生的悲劇來說,放在敬畏生命的法制體系下,這種低級錯誤造就的悲劇,每個人幾千萬的賠償是最低檔次,但在這次悲劇中,大家猜猜這些孩子的家屬能拿到多少賠償?
如果說,一條人命的賠償在一些人的眼里是輕松加愉快,賠的不痛不癢,那么我想說的是,它真的還會在乎人的生命嗎?
也許,在你眼里家里最有希望的孩子,在它們的眼里就是幾頓飯錢,而且這個飯錢還不是自己買單。
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