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村上春樹曾說:“當你過分關注別人的傷口時,自己的生命力也會從那個缺口流失。”
我們有時竟也忍不住好奇那裂痕的深淺,那血肉的翻卷,卻忘了傷口本身原就帶著一種吸附力,一種無聲的召喚——它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撫摸,被分擔。
但這份分擔,一旦失了分寸,竟如被無形中悄然纏縛的蠶絲,勒緊著我們的生命元氣,終使自己也成了另一種傷者。
我們心之熱忱,常被當作一種無限源泉,仿佛取之不盡。
豈不知,這熱忱其實有量有數,它如同我們生命中的燈油,慷慨燃燒固然明亮,若只知一味傾注于他人傷痕之上,自己的燈盞終將枯竭暗淡。
我們錯把悲憫當作了無底深淵,以為可以永遠向里傾倒自己;錯把關切當作無垠天空,以為可以永遠在那里伸展。
殊不知,悲憫深處亦需堤壩,關切天空亦需邊界。
當我們的眼睛長久凝視他人傷口,心魂便在那片殷紅中迷失;當我們的心神為他人之痛日夜憂勞,自身生命的河流便日漸枯瘦。
真正的善念,并非無節制地燃燒自己,而是懂得在給予的途中,為自己留一道安靜的門扉。
楊絳先生歷經滄桑,她那“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的徹悟,并非冷漠,而是對生命本真尊嚴的守護。
她深諳,唯有自己生命之樹根基深厚,才可能為他人撐起一片真實的陰涼。
這便是一種清醒的包扎術——包扎他人的傷,卻不失自己的元氣。
我們生命最根本的根基,原該是牢牢扎在自己的土地里,而非寄居于他人命運的浮土之上。
若我們只一味在別人傷口處搭棚建屋,自己的根基便日漸松動飄搖。
那看似溫暖的“同悲同苦”,若失卻了內在的清明與力量,終將化作一片無根的荒蕪。
我們須得明白,他人的痛苦終究是他人的命運功課,我們固然可以伸出援手,卻無法也不該替代他們去承受那份生命之重。
若硬要背負,最終只會壓垮自己,使兩個生命都陷入更深的泥淖。
善意若要綿長,須得自帶一道溫潤的“鞘”。這鞘并非隔絕與冷漠,而是一種清醒的護持,使我們既能伸出援手,又不致被那傷口的引力拖拽得失去重心。
它提醒我們:包扎他人時,手指不可顫抖,心神不可渙散,自己的生命之燈更要時刻護好那搖曳的火苗。
我們這血肉之軀,終究不是一座取用不竭的悲憫礦藏。
懂得在適當時候收回目光,斂起心神,回歸自身生命的園地,這絕非自私,恰是對生命本源最深的敬意與負責。
我們只有好好看顧自己生命之燈,使其明亮溫暖,才可能為真正需要的人帶去一絲不滅的光亮。
生命的長路,原該各人背負自己的行囊,也各自照料自己的傷口。
那真正深沉而持久的關懷,并非讓自己也流著血去安慰流血的人,而是守護好自己生命的完整與熱度。
唯有如此,才能以有力量的手,為他人遞上潔凈的紗布與溫熱的湯羹。
愿你我皆習得這包扎術的精髓:俯身包扎時,目光溫存而雙手穩定;起身離去時,內心清明而步履安穩。
真正的善念,不是消耗自己照亮他人,而是先讓自己成為一盞不滅的燈,再為迷途者送去那永不枯竭的微光。
如此,我們的善良才真正有了鞘——它護住自己生命之刃的鋒芒,也護住那份照拂他人的恒久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