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們,包開門的”“紫悅抽到,恭喜畢業”“歐氣滿滿”……在主播頗有節奏的互動下,直播間消費熱度高漲,5包、10包甚至有人直接“抬箱”(下單整箱),只為抽出稀有卡。
繼“盲盒”的火爆后,“盲卡”正在成為“00后”甚至“10后”的心頭好,但這小小卡牌卻是不少家長的“心頭刺”。
“盲卡”?是以“未知驚喜”為核心的娛樂收藏產品,常見于動漫、游戲或影視IP衍生領域。因為消費者購買密封卡包時無法預知內容,可能獲得普通卡,也可能獲得稀有卡或隱藏款,于是拆封瞬間的期待感與不確定性構成其獨特吸引力。
“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是什么”“保證抽到稀有卡”“拆到相對高級別的卡繼續追加”……直播間花樣百出的營銷話術,吸引大批孩子沉迷其中。隱藏其后的消費陷阱,逐漸顯露的負面影響,都在不斷催生各界質疑。
首先,概率保證、歐氣保證已成為卡牌拆卡直播間的必備營銷手段,又搞出“以小博大”,與賭博界線模糊的很多新花樣。正如評論文章指出,商家通過細分卡牌等級、開發游戲對戰模式等,吸引消費者不斷購買,想盡辦法去賭一個概率極小的稀有款。拆盲盒的過程會帶來一種精神滿足,激化人的“賭徒心理”,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尤其容易被誘導,不知不覺間沉迷其中,小小年紀就體驗到“被套牢”的滋味。
其次,一些消費者瘋狂抽卡瞄準的是“稀有款”擁有的收藏價值和溢價空間,但目前市面上卡牌評級公司魚龍混雜,評級標準不統一,難以確保“權威鑒定”。所以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不少消費者反饋,同一張卡牌送去不同公司,出來的分數都不一樣。何況卡牌終歸技術含量有限,其保值能力值得懷疑。“天價”卡牌的價值泡沫隨時可能破滅,看似火熱的市場或許有價無市。在這方面,前車之鑒不勝枚舉,值得警惕。
此外,正如有評論文章指出,卡牌成“硬通貨”,會引發虛榮攀比等不良風氣。多名小學生告訴記者,時下卡牌是同學間的“社交密碼”,不玩卡牌會被認為“落伍”,有了好卡牌更是等同于有了好人緣,很多孩子玩卡牌的初衷,是為了和小伙伴“保持一致”。“買卡不炫,等于白買”的虛榮心帶偏了青少年。他們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去玩卡,只為在社交中被點贊、羨慕,乃至崇拜。長此以往,不僅會損失錢財、耽誤學習,也會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盲卡”的價值,行業走向如何界定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無論如何,要讓卡牌行業健康發展,必然要遠離炒作、騙局、金錢游戲,給少年兒童一個風朗氣清的消費環境。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為此,相關部門必須鐵腕監管,出臺嚴格的規章制度,給卡牌盲盒劃出紅線,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企業商家則應恪守商業道德,避免過度營銷。通過設置合理的價格區間、限制購買數量、購買年齡等方式,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消費。
引導孩子們理性對待卡牌盲盒,避免盲目跟風購買,家庭和學校也責無旁貸。
來源:人民網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