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更確志瑪在工作室專注繪制唐卡時,回憶起首次在四川成都參展的經歷,語氣里仍帶著雀躍。她說:“當時第一幅作品賣出5000元,那份認可給了我很大底氣,點亮了我的職業道路。”
這幅初出茅廬的唐卡,為何能贏得市場青睞?答案,藏在成都錦江區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攜手搭建的“橋梁”里。
更確志瑪來自爐霍縣職教中心。這所開設了唐卡班與裁縫班的職業學校,早把組織學員去成都參展當成了“必修課”。
“錦江為我們搭建起開闊眼界、對接市場的固定渠道。”爐霍縣職教中心校長向巴登真介紹,從組織學員赴成都參展,到在第三大街美術館建起實訓基地,再到推動郎卡杰唐卡走進高校、社區,5000元的成交價,首先源于“被看見”的機遇。
實訓基地展出過150余幅作品,這些作品都來自爐霍縣職教中心唐卡班二年級的同學們。更確志瑪的唐卡處女作品正是在這里被藏家發現。
截至目前,該基地已接待超1.2萬人次參觀,成了唐卡“破圈”的重要陣地之一。“以前覺得唐卡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現在社區展廳就能近距離看,自然愿意為這份美買單。”一位收藏者說。
而在爐霍縣職教中心二樓的專屬展廳里,學生們的作品更是擺得滿滿當當。除了傳統唐卡,更有不少突破固有形態的創新之作——從黑神話悟空到素描哪吒,再到獨具巧思的石頭畫,令人耳目一新。
“出去交流多了,學生們腦子活了。”爐霍縣職教中心美術老師甲他澤仁說,“既主動推介了自己的作品,也學會了汲取他人長處,思維一打開,拿唐卡的本事做底子,啥新鮮花樣都能創出來。”
這種“守正創新”的思路,讓唐卡跳出了固有框架。正如錦江區第七批對口支援工作隊隊員董亞偉所說:“要讓古老技藝接上時代地氣。”
從展覽展示到體驗互動再到銷售,通過搭建全鏈條服務,錦江區和爐霍縣的手越握越緊。郎卡杰唐卡進入成都大學等院校,錦江區實訓體驗基地打造“郎卡杰唐卡常設展”,唐卡特色體驗課更成了錦江文化新品牌。“我們每次來這里交流,都有許多家長帶小朋友來體驗,熱鬧得很。”甲他澤仁說。
數據印證了這套模式的有效性:通過展銷爐霍縣唐卡職業技術學校師生的畫作、文創產品,帶動10余人就業,實現收入近30萬元。
“以前總覺得唐卡是藏在深山中的技藝,現在知道它能走進這么多人的生活。”已經畢業開起了自己工作室的貢秋卓瑪說。而望著教室里認真臨摹的學生們,向巴登真眼里滿是期待:“錦江的橋越搭越寬,我們的唐卡之路也越走越亮。”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趙俊峰 彭超 | 楊孟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