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旅行的風依然在小城吹動。
7月15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開啟新消費下半場”上,新京報貝殼財經聯合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連續第二年聚焦“小城文旅”,重磅推出《2025中國“寶藏小城”旅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抖音生活服務平臺、攜程等平臺數據洞察,梳理出全國50座“寶藏小城”,發現“生活即旅行”正成為新風尚,小城不再是主流之外的“備選項”,而成為真正能承接用戶情緒價值與文化表達的“新目的地”。
1. 小城大機會,正重塑中國旅行版圖
越來越多“地圖邊角”的中小城市,正借助內容平臺獲得第一張專屬名片,也被年輕人以一段旅拍、一場夜宴、一份在地體驗重新發現。從年初的春節檔到暑期旺季,小城旅行熱度持續攀升,旅游正在從“景點經濟”邁入“場景經濟”時代。
小城,正在成為中國旅行消費的新增長點。今年以來,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觀察到一個明顯趨勢:中小城市不僅是“性價比之選”,更在文化深度與體驗多元性上實現加速進化。用戶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行”,而是主動尋找更具文化溫度與沉浸感的目的地——他們走進非遺集市、參與陶藝課程、體驗布依族婚禮、拍攝微短劇,開啟一場場“與地方共創”的旅行實踐。
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2025年1月7日至3月1日,“歡歡喜喜過大年”春節主題文旅活動中,非遺旅游成為核心板塊,覆蓋10項重點活動。春節期間,景德鎮因“手工制瓷”體驗搜索量上漲524%,泉州簪花圍、潮州英歌舞等非遺項目帶動訂單暴增超4倍,黔西南“布依族婚禮”沉浸體驗也迅速走紅。文化正在轉化為可消費的、可記錄的、可傳播的新場景。
同時,過往的旅行也趨勢進入2.0時代:“反向旅游”從逃離人潮,升級為探索未被過度開發的“在地感”;“特種兵式旅游”不再追求打卡數量,而在效率與質感之間追求動態平衡;白天打卡、夜晚演藝的新型復合式旅行方式,正在成為常態。
今天的旅行者正在轉變角色——從“游客”向“生活體驗者”轉變;旅行內容正從“看風景”走向“沉浸式參與”;景區布局正從“城市周邊”延伸至“邊遠冷地”;供給邏輯也從“門票經濟”邁向“場景驅動”。
小城正逐步構建起一個面向未來的“長期文旅消費模型”:非遺體驗,賦予城市文化身份;城市旅拍,生成可傳播的視覺記憶;研學旅行,植入青少年知識體系;康養生活,建立身心連接的新場域。
近年來,從淄博燒烤到天水麻辣燙,從漠河舞廳到疊滘龍舟賽,越來越多小城及當地特色美食、文化,因短視頻的傳播走紅。抖音生活服務發起“發現寶藏小城”IP活動,旨在提供真實的、高性價比的、新鮮的生活方式,讓更多低調的城市被看到、被體驗到。
這一波小城出圈潮也讓更多人意識到,冷門不等于冷清,資源不強不等于機會不大,知名度低不意味著吸引力弱。只要有內容極致點、在地參與感與共同表達者,就可能撬動文化與市場的雙重杠桿。
在這場旅行地圖的重構中,小城不再是主流之下的“備選項”,而是新一代中國旅行者實現自我表達、療愈身心、親子共游的“目的性選項”。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哪些小城已經火了,而是哪些小城正在被重新定義、重新講述,并重新獲得新時代的旅行意義。而每一個被看見的目的地,背后都是一座座“小城大機會”的文旅寶藏。
2. 2025年中國寶藏小城推薦Top 50
進入2025年,中國小城市的旅游熱度不再僅僅是“大城市外溢”的偶然結果,而是用戶心智、內容結構、傳播機制和城市運營能力全面重構的產物,這五大維度的變化正深刻重塑小城旅游的供需邏輯。
3. 西進、沉浸、共生 2025小城旅游的結構性躍遷
2025年的“寶藏小城”不再是“低價替代品”,而是成為文旅新供給體系中的結構性增量空間。當資源稀缺性不再是核心競爭力,城市要想“年年爆紅”,必須靠內容、靠結構、靠運營,讓體驗能沉淀、故事能轉化、用戶愿復購。
寶藏小城的未來,真正進入了“內容驅動、體驗為王”的新階段。
從“近可達”到“遠可追”:地理分布深度外擴
2024年,熱門小城集中在東南沿海與高鐵輻射圈內的古鎮型城市,如江西婺源、浙江安吉、廣西陽朔等,主打“輕度遠離+便利可達”。而2025年,旅游熱度正向西北邊疆、黃河流域與生態冷門區迅速擴散,青海、甘肅、南疆的邊緣小城開始頻繁登榜。
這意味著,用戶對“遠”的心理抗拒正在降低,反而將“遠”視為獨特、稀缺、非日常的正向誘因。高原、民族、冷門、邊境等標簽成為旅行社交新符號。
從“看風景”到“進故事”:景區類型全面升級
2024年的熱門景區多以山水與古鎮為主,2025年,以非遺場館、沉浸演藝、康養基地為代表的“體驗式文化空間”則異軍突起。三星堆、晉祠、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等紛紛躋身暑期Top榜單,標志著“內容重構場景”的力量正在主導用戶決策。
用戶不再滿足于視覺消費,而轉向更具“沉浸感、參與感、獲得感”的復合體驗。
從“輕松避世”到“表達創造”:用戶心智分化進化
2024年用戶以“逃離大城市、便宜松弛”為主要訴求;而2025年的用戶畫像更為復雜和多元。沉浸、表達、療愈、學習、創作成為關鍵詞,尤其是Z世代和中產女性群體,他們傾向于將旅行作為情緒釋放、身份表達和內容創作的平臺。旅行不再是“離開生活”,而是“用另一種方式進入生活”。
從“平臺導流”到“內容復購”:流量路徑進化
2024年熱度來源集中于OTA平臺與旅游機構推薦,城市多被動接受流量;而2025年,小城熱更多來自抖音等平臺的用戶自發種草與本地KOC(Key Opinion Consumer,“關鍵意見消費者”)共創內容,并逐步打通“種草-體驗-再訪-推薦”的閉環,具備了多次轉化能力。這標志著小城運營從“信息傳播”進入到“內容經營+情感連接”階段。
從“資源推介”到“用戶分層運營”:城市策略趨于精細化
2024年仍以資源營銷為主,如“我有古鎮、我有山水”;而2025年,小城運營者開始理解“不同人要有不同玩法”,從用戶角度出發進行產品與場景設計。場景運營、IP構建、節奏規劃、分層服務成為主流趨勢。這不僅體現城市內容運營力的提升,也顯示出城市運營者對用戶旅居習慣與心理節奏的精細洞察。
聯合發布:新京報貝殼財經 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
出品人:蘇曼麗
統籌:張泉薇 任嬌
記者:董怡楠 曲筱藝 王真真 李錚
設計:許驍 任婉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