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發動的特別軍事行動已經3年半了,至少到今天為止,和平的曙光還沒有升起,俄烏雙方還沒有明顯的和談停戰跡象。
現在回望當年,2022年,很多歐洲政客群情激憤、熱血沸騰,表示堅決制裁俄羅斯、力挺烏克蘭。只有一位政治家冷靜清醒而又高瞻遠矚,那就是剛剛卸任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
當歐洲各國都被政治與好戰情緒裹挾時,這位德國前總理卻苦口婆心地勸誡相關歐洲國家,并且語重心長地指出,這場沖突對歐洲不是好事,有人會成為最大的輸家,但不是俄羅斯或者美國。
當時的很多歐洲領導人都覺得她是真的老了,變得婆婆媽媽,充滿婦人之仁。怎么可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3年多過去了,俄烏戰爭和歐洲的狀況符合默克爾的預測,默克爾的預言一語成讖。
01
在過去很長的歲月中,俄羅斯的天然氣直接通往德國工廠。寶馬、奧迪、西門子這些工業巨獸,每一天都是依賴大口吞食俄羅斯的廉價能源而續命和發展。俄烏沖突前,歐盟石油的23%、天然氣的40%、煤炭的45%都依靠俄羅斯供應。
然而俄烏大戰一開打,歐盟能源的好戲就開場了,不知是悲劇還是滑稽戲!
“北溪”管道莫名其妙地被炸了,同時,歐盟為了自己的“政治正確”而把制裁俄羅斯的大棒揮得虎虎生風,俄歐之間的大部分能源供應鏈隨之就斷了。
俄烏沖突爆發3周年之際,2025年1月1日凌晨,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發表聲明,因過境協議到期,終止經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至此,俄天然氣通向歐洲的6條主要管道中,只剩下2條在運行。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到了7月份,只剩下1條。
歐洲各國強忍著“吃虧”,當冤大頭,花幾倍的高價,去買從美國漂洋過海運來的液化氣。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能源價格暴漲,則一切成本都可能隨之而飆升。底子薄、身板弱的企業不是重病就是死亡。歐洲破產企業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接二連三倒下。
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一直以來對俄羅斯廉價能源的依賴程度大約是50%。隨著能源危機的蔓延,那些曾讓德國人驕傲的工業明珠,逐漸趨于暗淡、萎縮。要么關門大吉,要么勉強維持。更多的企業,打包裝箱,定下計劃要棄暗投明,離開傷心之地。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認為這還不夠,還必須對俄羅斯進一步窮追猛打。馮德萊恩稱,對俄施壓仍在繼續,制裁將持續至俄烏沖突結束。
最近,2025年7月18日,她說,歐盟成員國已就對俄羅斯第18輪制裁方案達成一致。此輪制裁主要打擊“俄羅斯戰爭機器的核心”,包括銀行業、能源業與軍工產業。
歐盟宣布展開全價值鏈的嚴厲打擊,具體措施包括限制涉嫌支持俄羅斯能源部門的很多船只。制裁范圍被進一步延伸至管理影子艦隊的俄羅斯及國際公司、俄羅斯原油貿易商。
為防止俄羅斯原油通過第三國加工后流入歐盟市場,歐盟引入了一項新的進口禁令,禁止進口由俄羅斯原油制成的精煉石油產品。歐盟聲稱,此舉是為了“防止俄羅斯原油通過后門進入歐盟市場”。
這第18輪制裁方案進一步限制了俄羅斯的能源出口,當然同時也進一步減少了歐洲國家獲得廉價能源的機會。
02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最近說:“歐洲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連同烏克蘭一起輸了!可悲的是,布魯塞爾那幫人到現在還沒勇氣承認!
這話,在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激起層層漣漪,甚至泛起波瀾。
更諷刺的是,即使由于失去廉價俄羅斯能源而已經造成經濟上的巨額虧損,歐盟那幫不知本國民間疾苦的老爺們,還在想方設法,克服囊中羞澀,再掏出近千億歐元的巨款支援烏克蘭,為烏克蘭輸血。
歐盟及其成員國承諾援助烏克蘭總額超過850億歐元,其中軍事援助約330億歐元。
這引起了不少歐盟國家的反對,因為這些國家認為,烏克蘭根本打不贏這場戰爭。歐盟對烏克蘭的援助,都是打了水漂,或者掉進了無底洞。
布魯塞爾的那些政客,他們做不到默克爾那樣冷靜、客觀、務實,他們的所作所為和一切結果都被默克爾不幸言中。
歐洲確實成了俄烏沖突的最大輸家,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延續。歐盟,不包括英國,在全球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已從2018年的15.42%下降至2023年的14.55%。 2025年,歐盟將多支付約1200億歐元的費用來彌補能源缺口。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算了一筆賬:烏克蘭切斷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可能給斯洛伐克造成近15億歐元損失,給歐盟造成約700億歐元損失。
失去大部分的俄羅斯能源,德國直接經濟損失達2400億歐元,相當于GDP的6%。法國的家庭能源支出上漲200%,德國食品漲價超過35%,意大利中小企業倒閉率達到20年以來的最高值。
這些數字背后,是億萬歐洲人民生活質量的下降,是千萬家企業的倒閉破產,是整個歐洲經濟競爭力的衰落。
03
在整個俄烏沖突過程中,只有一個國家始終是穩操勝券,立于不敗之地,或者確切說,它總是立于“占便宜”的地位。那就是美國!
美國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能夠把戰火擋在自己國土之外,而同時又能夠大發戰爭之財。
在3年半的俄烏沖突中,美國依然是一個隔岸觀火的角色,不直接參與戰爭,但不妨礙它在背后出謀劃策、煽風點火,同時痛痛快快把錢賺了!
首先是能源方面,美國一夜之間成了歐盟的液化氣主要供應商,以遠高于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價格向歐洲銷售。克羅地亞政治分析家羅伯特·弗蘭克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希望長期控制歐洲天然氣市場,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其次,同樣給美國帶來巨大利益的是軍火銷售,賺得盆滿缽滿。俄烏沖突使美國國防工業順勢擴大了在歐洲軍工市場的份額,歐洲花費巨額軍費購買美國武器,再送到烏克蘭戰場。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在2024年12月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一語中的:“烏克蘭如今已成為美國軍工復合體挖不完的金礦。”
此外,美國還推出了《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科學法案》,這兩個法案通過高額補貼吸引企業投資美國。簡單說,就是美國用實惠的經濟利益誘惑歐洲企業搬家。
德國化工巨頭巴斯夫在美國投資建設新工廠,大眾汽車也在美國大幅增加投資。這些企業搬走的不僅是工廠,還有技術、人才和就業機會。歐洲辛辛苦苦培養幾十年的產業優勢,就這樣被美國“挖墻腳”了。
04
再看俄羅斯這邊,雖然受到西方制裁,但俄羅斯的能源、農產品放在全世界都是剛需、硬通貨。所以,西方制裁再嚴厲,俄羅斯還是能夠找到各種買家。
尤其是,西方不亮東方亮,俄羅斯迅速啟動了“向東轉”戰略。具體說,就是俄羅斯大力開拓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能源消費大國。
一個是俄烏沖突中戰爭的重要一方俄羅斯,另一個是戰爭的局外方歐盟。然而頗有嘲諷含義的是,有時候歐盟比俄羅斯更加感到困難。
歐洲的政客們過分講究政治正確,同時又過分依附于超級大國,以至于他們制訂的政策不那么實事求是,不那么照顧人民的福祉。
默克爾的預言已經應驗了大半,而俄烏戰爭尚未結束。必須要沖破迷霧,擺脫困惑,走出歐洲能源自主、外交獨立的正確道路——歐洲政治家們任重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