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是親三分向,是火熱過炕。”兄弟姐妹之間,憑著血脈連著心,從小到大互相幫襯,那份情分本該是人生路上的暖光。
可作家莫言在《豐乳肥臀》里寫過:“親情這東西,有時候像棉花,暖得人心頭發燙;有時候又像玻璃,看著透亮,碰不好就碎了。”
即便是關系再好的兄弟姐妹,相處起來也得有個分寸。有些地方太老實,掏心掏肺沒保留,最后可能落得個“吃力不討好”,反倒傷了情分。尤其是這三個地方,該留心時別含糊,不然真可能得不償失。
一、自家經濟賬別“全交底”,老話說“財不外露”,親兄弟也得有本明白賬
民間常說:“親兄弟,明算賬。”可總有人心想,都是一個爹媽生的,我的錢就是你的錢,家里有多少存款、每月掙多少,恨不得全抖摟出來。殊不知,經濟上太實在,容易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就像鄰居趙家姐妹,大姐做生意攢了些錢,對妹妹從沒藏著掖著。后來妹妹要給兒子買房,張口就向大姐借五十萬,大姐說手里周轉不開,只能借二十萬,妹妹當時就翻了臉:“你明明有一百萬,就借我這點?還說什么姐妹情深!”
《朱子家訓》里講:“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幫襯是情分,但前提是守住自家的底線。經濟上適當“藏拙”,不是見外,是為了不讓錢成了傷感情的導火索。畢竟,老話說“談錢傷感情”,這話不是沒道理的。
二、夫妻間的私事別“全倒出”,俗語說“家丑不可外揚”,胳膊肘別往外拐
老輩人常說:“夫妻沒有隔夜仇,床頭吵架床尾和。”可有些兄弟姐妹,總愛把自家夫妻的矛盾往外說,尤其是跟兄弟姐妹吐槽另一半的不是,以為“自家人會向著自家人”,結果往往越幫越忙。
前陣子聽同事說,她舅舅和舅媽拌了幾句嘴,舅舅轉頭就跟妹妹訴苦,把舅媽說得一無是處。妹妹聽了火冒三丈,跑去跟舅媽理論,最后不光舅舅夫妻倆的矛盾沒解決,連帶著姐妹、姑嫂間都生了嫌隙。
古人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夫妻間的磕磕絆絆,本是自家的事,跟兄弟姐妹說多了,要么讓對方為難,要么被添油加醋傳到另一半耳朵里,反倒激化矛盾。這時候“不老實”,守好自家的門,才是護著整個家的周全。
三、父母養老的安排別“全大包大攬”,老話講“眾人拾柴火焰高”,別一個人扛著
都說“養兒防老”,父母年紀大了,養老的事總得兄弟姐妹一起商量。可有些人太“實在”,覺得自己條件好點,就大包大攬說“你們都別管,爸媽我一個人照顧”,時間久了,不光自己累垮,還可能讓其他人覺得“這事跟我沒關系”。
朋友家就是這樣,他大伯總說自己是長子,父母養老該他扛著,不讓弟弟妹妹插手。可照顧老人哪是容易事?沒兩年大伯就累出了病,這時候想讓弟弟妹妹搭把手,人家早習慣了“袖手旁觀”,最后鬧得兄弟姐妹差點不來往。
《禮記》里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養老不是一個人的事,是兄弟姐妹共同的責任。該分攤時別硬扛,該商量時別獨斷,讓每個人都盡份力,既是減輕自己的負擔,也是讓這份孝心更長久。
其實啊,兄弟姐妹相處,就像放風箏,線太緊容易斷,太松又飛遠了。那些該“不老實”的地方,不是耍心眼,是懂得護著這份情分。就像老話說的:“親雖親,財要分;恩雖恩,理要明。”守住分寸,留有余地,這份血脈相連的情分,才能經得起歲月的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