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Auto-First|李德喆
一邊是復蘇向好,一邊仍深陷泥潭。
上半年的中國車市風云(參數丨圖片)變幻,跨國車企在華表現也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勢。
全球“霸主”豐田終于在中國市場找到了精準的發力節奏。2025年上半年,豐田在華新車銷量達83.77萬輛。其中,一汽豐田上半年累計銷售37.78萬輛,16%的增幅成為豐田在華整體增長的重要引擎;廣汽豐田也打破了久違的增長瓶頸,上半年收獲36.42萬輛的成績。另外,雷克薩斯成為今年上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進口豪華車品牌。而在上半年穩健增長的態勢下,豐田在7月中旬也迎來在華銷售2500萬輛的里程碑時刻。
作為中國市場跨國車企的“領頭羊”,大眾集團上半年在華腳步雖略有放緩,但根基仍在。旗下各個品牌上半年累計交付131萬輛新車,同比小幅下降2.3%。南北大眾依舊是集團在華業務的左膀右臂。分別來看,一汽-大眾上半年累計銷量達68.3萬輛,其中大眾品牌以43.61萬輛的成績實現3.5%同比增長;上汽大眾同樣不負眾望,上半年累計銷售52.3萬輛,同比增長2.3%。
得益于新能源產品陣容的不斷擴充,老牌美系車企通用汽車上半年在中國市場表現企穩向好。最新公布的業績顯示,通用汽車在華市場盈利曲線已連續三個季度向上攀升,今年二季度更是以同比20%的銷量增速創下四年以來的單季峰值。而在產品層面,包括純電動、插電混動和增程式電動產品在內的新能源車型取得了50%同比增長。
除此之外,沃爾沃今年上半年在三款新車的帶動下表現可圈可點,在華累計銷量破7萬輛,同比增長28%。今年6月,單月售出1.35萬輛汽車,環比增長12.7%。現代汽車上半年在華10萬輛的累計銷量盡管算不上突出,然而6月達成2.17萬輛的銷量,環比增長66%。伊蘭特單月銷量破萬,且環比增長120%。可以說,這兩家企業也都展現出了產品煥新后的復蘇與活力。
有能及時跟上節奏的,肯定就會有未能踩準市場節拍的。
同樣是曾經的日系“三巨頭”,本田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跌至31.5萬輛,同比下降近四分之一。其中,廣汽本田上半年累計銷量15.5萬輛,同比下滑25.6%;東風本田同期銷量14.9萬輛,同比下滑37.4%,未能及時跟上電動化轉型節奏的車型正逐漸被市場冷落。而日產上半年在華累計銷售27.95萬輛,同比跌幅雖然收窄至20%以內,但6月市場表現仍顯乏力,日產N7的到來也未能助其在新能源市場有明顯突破。
另一邊,傳統德系豪華品牌——奔馳和寶馬今年上半年在華表現更像是一對兒“難兄難弟”。奔馳上半年累計銷量29.32萬輛,同比下降14.14%,這已經是奔馳連續兩年在上半年出現銷量下滑,過于保守的戰略使其在智能電動化的賽道上漸顯頹勢。寶馬上半年在華銷量雖然以2萬余輛的微弱優勢領先奔馳,但同比下滑超過15%。產品力迭代速度未能跟上中國車市的進化節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短板。
作為獨資跨國企業的特斯拉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為26.34萬輛,同比下降5.4%。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二季度的銷量波動明顯,由此可見,在國產新能源產品強勢崛起的大環境下,特斯拉的先發優勢也正在逐漸減弱。
以上這十大跨國車企在華“喜憂參半”的表現,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年上半年的國內電影市場。
年初開始,國產電影《哪吒2》撐起上半年國內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而諸如《碟中諜8》《F1極速狂飆》《侏羅紀世界:重生》這些進口大片只能在剩余排片中廝殺角逐。反觀國內車市,自主品牌在上半年繼續高歌猛進,跨國車企和外資品牌的市場份額被擠壓到僅剩三成左右,而且就在這將將三成的市場,德日美韓法等“八國聯軍”也要拼個“你死我活”。
當然,電影市場中還有一個詞叫“逆跌”。特指一部影片在正常預期票房進入到下滑階段,反而出現逆常規走勢的“反向突破”。
對于廣大跨國車企和海外汽車品牌來說,想要在當下中國車市實現這樣的“逆跌”,關鍵在于打破固有路徑依賴,以“中國市場需求”為核心重構產品邏輯。例如像豐田、通用等企業加速電動化技術的本土化迭代,同時也要像寶馬、本田等企業那樣,主動擁抱本土科技公司,讓智能新技術真正成為“日常通勤剛需”。在智能電動化轉型過程中,既保留品牌技術積淀,又精準捕捉中國消費者對續航、智駕、座艙交互的多元化需求,這樣才能在市場預期承壓時,找到逆勢突圍的突破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