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號宋
懂車帝的測試又上熱搜了,這一次,是輔助駕駛安全科普節目《懂車智煉場》。
節目思路挺直接:模擬真實事故場景,在高速和城市道路上測試輔助駕駛系統的表現。結果呢,有通過的,也有翻車的。
本來“測試”就意味著有優有劣,但因為測試是懂車帝自己主導的,質疑自然也不少——從測試動機到執行方法,都被翻了個遍。
作為一個干過多年的汽車測試從業者,每次懂車帝搞測試,我基本都會看完。如果你對測試怎么看感興趣,不妨看看我這回的觀察。
懂車帝測試合理嗎?
先說測試的基本情況。
這次是15個輔助駕駛相關的科目,選了快40款車,涵蓋了小米、特斯拉、問界這些主流品牌。場景設定上,也確實用了不少真實事故案例來還原,比如“轉盤內匯入”、“小學生過馬路”、“故障車躲避”這些,在現實中都很典型。
就動機來說,我覺得這個測試是有社會價值的。像我們申請測試標準時,我們也有一個調研標準適用性的環節,就是想核查清楚,設計的標準有沒有實際場景價值。
就比如我們之前調研過某款旋轉中控屏應該設計多少次旋轉壽命。有人一拍腦袋說:“車要用十年,屏幕一年轉1000次,起碼得測1萬次吧?”其實這就太拍腦袋了。真到用車場景,一年轉300次都夠嗆。所以5000次壽命其實就夠用了。
當然,這次測試也不是沒毛病。有個爭議點還挺有意思:有人質疑:為什么不用真車?用布車測試?
他給出的理由是,“激光雷達對鐵的探測靈敏度通常高于布。”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這么做似乎會對激光雷達的車型不利。要知道本批測試的國產品牌很多采用了激光雷達,而特斯拉是視覺系統。
那這是不是懂車帝的技術漏洞呢?
我們不妨翻看C-NCAP 2024版標準,里面提到了GVT車輛的設計要求,要滿足ISO 19026-3(乘用車三維目標的要求)。
這個標準說了些啥呢?大概是規定了車輛目標的屬性,使其能夠在尺寸、形狀、反射屬性(帶傳感器)等方面代表乘用車,以用于測試目的。
其實車企很多臺架測試也是用的這種布車(GVT車輛)。這個測試本質是考察防止碰撞,主動安全的范疇,用假車可以。如果是被動安全,用真車更好。
當然了,如果懂車帝在測試結果中,能像C-NCAP再備注一條就更好——如果企業認為GVT不能滿足VUT傳感器對目標的要求,請直接聯系汽車測評管理中心。
懂車帝是在故意搞事情嗎?
懂車帝測試結果并不存在偏袒誰。
15個真實場景里,只有3類城區工況通過率過了50%,其他12類都沒超過一半。像高速夜間+施工+卡車場景,只有47%的車能安全避讓;兒童沖出馬路時,58%的車能剎得住。也就是說,這不是誰一家做得好誰一家做得差的問題,是大家在高難度場景下整體表現都是半吊子。
當然,懂車帝拍了視頻,難免有人從鏡頭細節里挑毛病。操作員動作不一致?路線有偏差?測試環境不完全可控?都成立。但你真做過測試就知道,這種事太常見。
所以很多第三方測試,內部都禁止拍攝,即使是自家產品。真要拍,也不能全程拍。原因也簡單——復雜測試場景中,細節真的太多,沒法一一解釋清楚。
如果說真在搞事情。懂車帝聯合央視,應該是給很多主打智駕的公司潑了盆冷水。這次測試結果出來,利好以自駕為主打特色的品牌。
話說,我已經在被咨詢了——怎么在這次測試中,宣傳寶馬的駕駛優勢……
這還提醒我了。寶馬至今依然很強調自駕,它的很多設計邏輯是以駕駛員為導向的。比如寶馬的P-HUD很注重駕駛沉浸感,延續了以駕駛者為中心的理念。
懂車帝怎么做才能更權威?
懂車帝測試爭議不斷,根本原因不在細節,在公信力。
所有測試如果是由單一機構主導,天然會有“你說了算”的問題。現在國標、行標為什么成立?是因為它們不是一個人定的,是幾個單位聯合、幾十個專家、甚至全行業討論出來的。
比如GB 38031這種核心安全標準,基本是整車廠、供應商、測試機構一起搞出來的,連草案都要跑幾輪,流程復雜得很。
所以對于懂車帝來說,與其不斷解釋自己有沒有偏向,不如把權威機構拉進來一起制定測試規則。未來再做測試,也就沒人說三道四了。
當然,這個事不是短期能做完的。標準從立項、征求意見、送審,到最終發布,少說也得一年時間,而且還要實測驗證、行業協作,不是一兩家機構能搞定的。
媒體的節奏快,懂車帝一年能搞幾個公開測試,這效率挺高。但也正因為速度快,很多標準細節就容易跟不上。這時候,要不要賺錢、怎么賺錢,就會成為一個敏感問題。畢竟,一場測試動輒上百萬成本,回不來錢是不行的。
但說句公道話,懂車帝這兩年確實在變得更專業。比如這次和央視合作、之前夏測和中南大學做場景建模報告,都是往有章可循的方向去靠。雖然還沒坐到標準制定者的位置,但至少也不是只靠一腔熱血拍測試了。
總結
說到底,懂車帝現在面臨的是一個“媒體做標準”的難題。
一方面,它有傳播資源,也有技術投入的能力,能做出一定規模的測評項目;但另一方面,它不是行業裁判,參與者身份和評判者身份重疊,就難免引起質疑。
未來如果懂車帝真想讓測試成為“定標準”的一環,就得繼續擴大合作陣營,往行業中立第三方靠。聯合更多權威機構,拉上車企、供應商、測評單位一起制定規則,才能從“測得好不好”過渡到“測得有沒有說服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