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地同學齊唱國歌,這一刻讓我深刻感受到,雖然來自不同地區,我們卻有著共同的家國情懷。”7月24日,220名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中學師生在香港金紫荊廣場觀看升旗儀式,以青春之聲致敬祖國。今年暑期,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再次啟程,三地學生同游港澳,在為期7天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金紫荊廣場觀禮升旗儀式
共植家國情懷
24日清晨,來自京港澳三地85所學校的220名師生相聚金紫荊廣場。當莊嚴的國歌聲響起,同學們整齊列隊,肅立在“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雕塑下,注視五星紅旗徐徐升起,用響亮的聲音共同唱響《義勇軍進行曲》。他們也成為了當天升旗儀式上的一道亮麗風景,不少前來觀看升旗儀式的民眾紛紛舉起相機、手機拍攝,記錄他們青春向上的精神面貌。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香港回歸28周年、澳門回歸26周年。雖然來自不同城市,但此次升旗儀式卻帶給三地同學相同的感受。
北京宏志中學初二學生賈嘉伶說:“當音樂響起,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唱響國歌,讓我感受到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我們成長在同一片陽光下、同一片土地上,我們的心都會隨著同一面國旗的升起而澎湃。”
香港荃灣官立中學高一年級的鐘綺妮同學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身邊三地小伙伴齊唱國歌時專注的神情令她印象深刻:“站在香港這片歷經風雨的土地上,與北京、澳門的同學一起致敬歷史,讓我更加明白和平的珍貴,以及年輕一代傳承歷史記憶的責任。”
在廣場上回蕩的國歌聲,讓圣公會(澳門)蔡高中學高一年級的呂靖愷同學感懷于祖國的變化:“如今,香港與澳門回歸,北京繁榮發展,中國國泰民安。這一刻,我突然懂了‘家國’二字的重量,這面國旗是我們共同的信仰與驕傲。”
品人文氣息感受時代發展
共赴青春之約
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是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于2005年共同發起的京港澳三地青少年交流活動,旨在加強京港澳教育交流,促進三地青少年之間建立友誼、融合發展,增強民族認同感,培植共同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活動舉辦17屆以來,已吸引三地近7500名師生參與。夏令營采取互訪機制,每年暑期輪流在北京與港澳地區舉行。今年7月23日至29日,“2025青春港澳行——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組織來自三地的220名師生同游港澳,開展為期7天的教育實踐活動。
走進香港中文大學,在“學長”帶領下感受世界知名高校的學術氣息,穿上獨具特色的院袍,品嘗與學者、行業領袖邊吃邊聊的“高桌晚宴”;走訪大館、終審法院和廉政公署,體會維護社會正義、履行社會責任的法治精神;動手制作紙扎小燈籠、大坑小火龍和涼茶香包,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人魅力;乘坐“金巴”穿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游覽大三巴牌坊、官也街,參觀澳門博物館、龍環葡韻住宅博物館、澳門科學館,走進金蓮花廣場、澳門基本法紀念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和青少年愛國愛澳教育基地,深入了解澳門的悠久歷史和城市發展……今年的夏令營精心設計研學行程,讓同學們充分了解港澳地區的厚重歷史和多元文化。此外,夏令營還讓三地學生跨地域組隊,同吃、同住、同游,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相識、相知、相融。
北京市教委二級巡視員葛巨眾表示,京港澳三地教育同行致力于為青少年搭建起情感相連、文化相融、夢想相織的紐帶,讓他們共同成長為三地融合的生動踐行者和“一國兩制”的堅定守護者。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寄語同學們,通過夏令營的豐富實踐活動,在思想碰撞中洞悉時代脈絡,在交流互鑒中明晰個人志向,將青春理想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黃嘉祺談到,我們期望通過這次交流活動大力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激勵學生奮發圖強,珍愛和平,努力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拿起紙筆“見字如面”
共結書信之誼
“我們向北京、香港、澳門三地的同學們發起誠摯倡議。夏令營是我們友誼的起點,讓我們借助文字的魅力,拿起紙筆,見字如面,在未來以書信搭建溝通的橋梁。相信文字將跨越地域的界限,讓我們的心靈得以觸碰,友誼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在7月23日舉行的夏令營啟動儀式上,來自京港澳的三位學生代表向三地青少年發起倡議,在未來以書信為媒,共同探尋文化、交流思想、深化友誼。三地學生還交換了精心準備的小禮物和書信,正式結為筆友。
北京市延慶區第八中學初三年級的沈卓同學在給港澳同學的信中,介紹了家鄉延慶的三張“金名片”——長城、世園、冬奧。“港澳小伙伴們信里和我分享了港澳生活與文化。這種慢下來的交流,不僅拓寬了我的見識,更加增進了我們三地青少年的聯系。”沈卓說。
香港寶覺中學的李曉霞同學和澳門嘉諾撒圣心中學的曾坤睿同學不約而同地用“溫暖”這個詞來形容“見字如面”活動。李曉霞說:“收到回信時,最先被手寫的字跡吸引。我仿佛能從北京同學的字跡中看到她一邊思考,一邊寫下對我們見面的期待。我們分享了成長的經歷和家鄉的底蘊,成為了彼此的筆友。”曾坤睿則表示:“這個活動讓我重新拿起紙筆,感受書信的力量。書信拉近了我們的關系,讓我們能更真誠地溝通,建立起友誼。”
“拿起紙筆·見字如面”是由北京市中小學生在2020年發起的一項倡議。近年來,這一倡議發展為輻射北京、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香港、澳門等地,乃至海外青少年的特色育人活動。“未來,我們會把‘見字如面’活動融入京港澳三地各項教育交流活動中,持續深化青少年之間的情感鏈接與人文交流。”北京市港澳臺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秦蕾說。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常悅
攝影:張迪
編輯:鄧麗
校對:蘇珊
審核:婁雪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