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分考生在網絡曬出福耀科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后,遭遇網友抨擊。網友稱考生和父母都“腦子進水了”,還稱“這高中白上了”,不如上985、211高校,并質疑考生沒有為將來就業等方面考慮。7月24日,河南考生小喬表示,他今年以高考總分674分的成績被福耀科技大學錄取,是他和家人多方了解后作出的決定,他也不會在意網友的看法。
“腦子進水了”五個字,像一盆冷水潑在了中國教育改革的路上。674分不上985,這個選擇戳中了我們最敏感的神經。原來在很多人心里,高考分數還綁著一條隱形的“贖身券”,非得兌換成某幾個名校的印章才算“值回票價”。
我們總笑話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那個晴天也要穿雨鞋、打傘的“套中人”。可看看這場爭議,多少人不正裹著“名校套子”過日子?有位北京家長的話很典型:“我孩子要是考這個分,不上清北也得去華東五校。”這話聽著像在選大學,細品卻像在菜市場挑螃蟹,非得青殼白肚金爪才叫上等貨。
這種思維定式背后,是三十年來固化的教育投資邏輯:高分=名校=好工作=階層躍升。但202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某985院校哲學系三成畢業生在考公,而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機器人專業畢業生平均拿到4.2個offer。當“名校溢價”逐漸蒸發,我們是不是該把教育計算器上的等號鍵擦一擦了?
福耀科技大學們像一群闖進瓷器店的公牛。它們不按常理出牌:曹德旺給首屆50名學生配了36位院士級導師,相當于給學生發“學術VIP卡”;寧波東方理工把課堂搬進寧德時代車間,黑板和生產線就隔著一道玻璃墻。
這些“攪局者”帶來最珍貴的不是硬件,而是打破了三重迷信:打破“百年老校才靠譜”的資歷迷信,打破“綜合排名定終身”的評價迷信,打破“公辦優于民辦”的出身迷信。就像二十年前沒人相信網購能取代百貨商場,今天又有多少人敢斷言這些“新生兒”不能孕育出新的教育形態?
小喬的父親喬先生稱,福耀科技大學6位老師負責1名學生的師資條件、本碩博連讀的學制、免費出國的交流機會,還有王樹國的教育理念,對家長和孩子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見,小喬們選擇的不是某個學校,而是一種教育驗證方式:與其要張可能貶值的文憑,不如要身真本事。
教育市場化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讓選擇權回歸個體。有人適合985的“草原式放養”,有人需要應用型大學的“靶向培養”。就像買鞋,磨不磨腳只有穿的人知道。當674分可以坦然選擇非名校時,恰恰說明我們的教育市場開始成熟了。
(作者 丁慎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