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寫文提過,消費級與車規級,前者是普通模式,后者是地獄模式。從芯片到座椅皮革,從塑料部件到車載系統,車規級與消費級產品在成本與品質方面天差地別。近日,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李鳳剛發布發視頻,從車企角度入手,鞭辟入里地解釋消費級和車規級芯片差別很大,并鄭重申明“汽車不是快消品,奧迪絕不會拿用戶練手”。
消費級與車規級芯片之間有三大“鴻溝”
李鳳剛并不是那些所謂的“IP化創始人”,他畢業于清華大學,于2003年入職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先后擔任技術開發部產品工程師,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戰略與運營管理總監、東北區總經理、東區總經理,一汽奧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執行副總經理,妥妥的理工男一枚。跟他聊情懷可能聊不到一塊兒,但跟他聊技術、聊標準、聊品質,絕對頭頭是道。
在視頻中,李鳳剛解釋稱:“車規級芯片是指通過了國際標準AEC-Q、ISO 26262和IATF 16949等一系列認證的芯片;而大家用的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上用的則是消費級芯片;兩者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區別。首先是工作環境不同,消費電子一般都用在室內舒適的環境,而汽車要面臨高溫、低溫、雨雪、沙塵、顛簸、震動等更復雜惡劣的環境,對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其次是使用壽命不同,消費電子更新換代很快,普遍設計壽命只有3-5年,而一臺車往往要用10-15年甚至更久,車沒壞芯片壞了也不行,所以車規級要求供應商穩定供貨10年以上,不同批次產品的一致性要求也極高。
第三是安全余量不同,車需要載著客戶高速行駛,一旦發生問題,結果往往是致命的;消費級芯片的缺陷率允許到500PPM,即每100萬件中允許有500件出現故障;而車規級芯片缺陷率通常要求低于1PPM,即百萬分之一;兩者相差500倍。此外,汽車會出現頻繁顛簸,電磁場也更復雜,都要求車規級芯片具備更高的可靠性、電磁兼容性。”
車規級關乎成本控制,更是安全底線
在汽車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深刻理解并尊重車規級與消費級之間的巨大鴻溝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成本控制,更是安全底線。當消費電子追求“更快更新”,車規級世界堅守的依舊是“絕對可靠”。可惜,普通消費者根本不懂,新入行的撈家們可能不在乎,說到底,這是觀念上的區別,不只是消費習慣,更在于規則制定。
視頻中,李鳳剛還特別提到,在奧迪的造車理念中,車絕不是快消品,始終把保障用戶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涉及乘客安全方面,奧迪絕不輕易采用未經充分驗證的技術,也絕對不會拿用戶練手。此舉完全彰顯出奧迪,甚至是老一輩“汽車人”的匠心制造品質,不僅僅代表著技術的進化,更是對安全、效率和用戶體驗的深刻理解。
所謂的“車規級”和“消費級”之爭,無非是兩種不同的造車理念。前者把車當成了大宗商品、家庭硬件,使用年限十年起步;后者則把車當成了類似手機、平板一樣的消費電子,每年出新款,巴不得用戶年年換新。兩種理念孰優孰劣,其實就看你自己所屬的階層,是牛馬的,自然希望一分價錢一分貨,用得越久越好;家里有礦的,買個玩具而已,年年換新也無所謂。至于那些容易被洗腦的韭菜,多吃幾次虧就會明白過來。
怕的就是小白鼠當久了,萬一沒命了,那該找誰?找車企?人家一年幾千萬養著的法務團隊指著咪咪小字的購車合同一字一句跟你解釋免責條款應該如何理解。上法院?不斷地重審、補充材料、上訴都能拖你十好幾年,律師費都足以讓你破產。俗話說得好,買的沒有賣的精。看看羅馬仕,充電寶一年賣出幾千萬個,出現大批質量問題后,工廠關停,高管跳槽,老板跑路,這“一套三連”的舉動充分證明了什么叫“有限責任公司”。而某些新能源車企,從本質上看,和充電寶企業又有多少區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